程懷松
在復習教學中,有一些來自學生的、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問題,細究起來,發現很有意思。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幫助。我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有這樣的心得,而且會有將它們收錄成文字的沖動。如果這種沖動都變成行動,然后大家一起交流,是不是比看論文更輕松、會使教學少走一些彎路?
物理難學,歷年來高中物理的高考情況似乎已下定論。但實際上,每年的試卷中總有一定數量的試題是著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面的,其內容仍然以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內涵和外延的判斷和應用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關的物理知識,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答案。今年的高考也體現了這一點。光學、原子和原子核、振動和波等知識內容的考核采用選擇、簡答、填空題的形式,考核的知識點也基本穩定。許多學生的解題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與考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關,如果對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會在解題時難以下手,使應得的分白白丟失。顯然,就基礎分而言,學生還是有很大的得分空間,即使是所謂的難題,綜合性問題,由于分步給分的評卷特點,處理得好的話,也不是一分拿不到的。在復習中有如下想法供參考:
一、建立適合我們學生的習題教學資源庫
高中階段的學習,適量的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習題是必不可少的。而高三物理教師實際上必須有高中全階段學生使用練習題情況的全局掌握,這樣在開展復習課教學時才會有的放矢。眼下的事實是:習題集、模擬題等滿天飛,但很少有難度、深度上適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和復習資料。
二、改變教學理念,低起點開展教學
現在,我們的學生生源質量下降較大,但可能我們在實際物理教學中,教師由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沿用以前教育學生的方法,從而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如果教學起點過高,選題關“下手過重”,那么學生的每道題出錯率一不小心就會高達60%以上。到那時,學生的信心,教師的信心,評進、改錯的工作量、復習進度等一系列問題將會形成惡性循環。而低起點開展復習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自己的一套題庫。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綱的基礎上,各地的模擬題、習題集等,教師自己看看完全可以,但要一字不改地讓學生去做去練,我認為沒有必要。
三、下大力氣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和解題習慣
在平時復習教學中,我們發現本校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邏輯性思維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議在高三物理后期復習中,在講解典型計算題時,抓住規范化要求的流程,統一要求,集中訓練,有效地解決了有些步驟會而拿不到分的情況,在高三一模結束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于高考試題二卷中的計算題部分,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單獨的審題專項訓練。將題目印制成講義,然后讓學生審題,題干每句話中,確定為關鍵詞的、確定為已掌握知識的、確定可以畫出過程圖或力圖的自己加標記。在進入第二時段的突擊練習時,讓學生在“審題”講義批改后的基礎上,清楚地勾畫出過程,并特別要求寫出文字說明,其格式統一要求為“對誰,在哪個過程,怎么樣”并且寫出切合題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試題屬于“踩點給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經過這樣的訓練,即使由于題目情境或各種原因引起答題有諸多錯誤,但可以使學生會的部分,盡可能拿到分。
四、循序漸進,小跨度進行變式訓練
為了學生理解問題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維定勢發生,在原有題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變式訓練是必要的。但有時處理不當,也會反受其亂。因為,很多時候的變式訓練由于情境及題設條件的變化常常會使學生摸不著門,想象學生應當可以解答,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比如說:用牛頓定律解答力學問題時,問題情境是水平面上的物體,現改為豎直面上,如果不涉及摩擦力,還可以,如果有摩擦力的話,往往會直接加大題目的難度。如果再依照同樣的思路改為斜面上的運動物體,就更難了。這樣的變式練習其實也還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變式練習也要小跨度進行,最好在情境設置和方法設置上進行平行變動。同時,為了讓高三學生體會命題者的真正意圖,我在變式訓練時,也常采用明確的方法進行“層層加碼”。如力學復習時,進行統一的約定,如常規題,先做“平”的,再做“豎”的,最后再做“斜”的。界面是這樣變式,力的方向也是這樣變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審題時,也能自覺地去體會編題者的意圖,讓學生解答一類題的效益一定是大于幾道題的。而對于“難、偏、繁、怪”和“多討論、多推理、多判斷”的問題,在高三復習的前期,大多放棄,一模以后,可以出現一些,但是并不要求將題目全部解出。這樣做的目的是把高三有限的復習時間真正地用在刀口上。
作者單位:深圳市石巖公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