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飛
《體育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其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其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學生年齡、性別、教材、場地等特點,嘗試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學習,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發學習興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去學習、思考,讓其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從而迸發出主體參與的熱情。
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克服了過去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點,又能創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起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
二、改變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體育課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教師重在主導輕主體;重教法,輕學法;重自身表演,輕學習效果,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影響了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必須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引導學生在快樂中明白道理,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1.實施主體性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活動、集體性的運動等來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行為。即使是在非集體的體育活動中,也應該給學生提供相互幫助、相互指導的機會。例如:在組織低年級學生跳繩練習中,組員之間互相幫助,好的學生在技術上對差的學生進行指導,充當小老師的角色,讓差的學生有榜樣。這樣既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跳繩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營造一種愉快、和諧、團結互助的課堂氣氛,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和奮斗目標,達到共同進步和提高的作用。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落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持續競爭力,一個不會學習的人很難想象會有多大的作為,一個不善于學習的人也很難想象能有多大的能力。如果從小培養學生的預習、自學習慣,并不斷優化學習方法,那么,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因此,教科書不可丟,教師應通過預習途徑,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掌握更加豐富的學習方法。
3.實施差異教學
學生的運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根據練習內容、條件、環境去選擇學習方式,加強學生合作練習意識,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外來壓力下去練習,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性品質的發展。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是種享受,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運動水平與運動技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加強。
評價要尊重個體和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評,凸現學生體育學習過程的過程性評價,以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課堂學習評價并非“蓋棺定論”,而是促進學生“長善救失”的一種教育手段,意在喚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進一步參與,促進學生發展和完善。通過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各有體驗,品嘗成功的喜悅,由成功的喜悅所引發的激勵機制會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習信心。
三、把課堂延伸到課外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是體育課程標準強調的教育思想,也是體育課程的延伸性。所謂延伸性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以外的學習與活動。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必須學什么的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對體育課失去興趣,造成學生不愿上體育課、怕上體育課。開展體育課選修項目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積極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在拓展練習中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補償集體練習沒有充分獲得的部分。這樣的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融洽協作。增加團隊意識,促進人的社會化。學生通過集體性的運動,如定向越野運動、野外拓展訓練等,挑戰體力極限,承受勝負考驗,可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在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中共渡難關,與人分享成功的快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拓展個性發展的空間。
教師應重視學生延伸性學習的原因,由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也就很有限。現在流行的運動項目很多,這些流行的運動項目不可能都進入,但其中多數項目又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地進行活動。例如: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在節假日進行各種體育活動等。平時,體育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校外的課程資源,積極進行體育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助于學生身心、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秦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