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青
課堂是時時需要更新、創造的地方。面對課堂,我們要以赤子的心,去探索它的奧秘,感受它的靈動,品味它的美妙,體驗生命成長的快樂。每一個課堂都是未知的,都是無可復制的、個性迥異的,都是兩個生命的相互碰撞、交融、成長。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們教給了學生知識、技能和方法,引領他們成人成才,自己也在教育中成長,感受著成長的喜悅和幸福。下面是我多年來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每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并精心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從內心產生強烈的“探索知識”的欲望,以積極探索問題、要求解決問題的心態來驅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并自始至終維持濃厚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師應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把所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主題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明確本節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
二、采用探究式、討論式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創造才能
1.從學生和教學內容出發,創造性地組織數學智力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思考和創新的體驗中構建知識,學習方法,增長智慧。這里說的智力活動,就是為學生創設一種動手操作、獨立觀察、積極思考的實際活動,激起學生自主地鉆研和創新,經過群體的交流,完成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使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
2.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首先,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真正從權威的講授者變為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好朋友和引導者。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建立起一套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形成新的教學思路:問題情景、操作、探討、交流、總結、應用、拓寬。過去上復習課,老師系統整理知識,學生聽完后,完成一些相應的習題,總結一下,就算是復習告終了。如果知識的脈絡由學生獨立整理,練習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設計、交流練習。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同學們提出問題,進行答辯,關鍵的環節舉例說明。這樣復習課就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3.積極創造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樂于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在傳統的課堂上,往往被過于嚴肅的“管教”,把好問好學的積極性壓抑了下去。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提倡教師處理好三件事:一是保證學生在探討問題時,有寬松的氣氛;二是理解童心,允許學生用自然的、帶有童趣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三是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這樣就大大解放了學生和老師,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和諧的新景象。有時雖然學生的語言不那么準確、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對問題的實質是理解了。老師就可以高興地點點頭,他的表情中就會流露出自信。待教師引導全班同學進行總結時,他會在不斷吸取別人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建立起合理的解題思路。長期這樣做的話,會大大改變了課堂上生硬灌輸知識的局面,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充滿情感和樂趣的智力活動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自覺學習著構建新知識的方法。
4.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是能提出問題的先決條件。如何幫助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呢?首先,應注重創設高質量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使他們的大腦積極運轉起來。其次,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材料既要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發展,能夠利用已有基礎知識能夠解決的,又應該是學生通過探究能夠達到新的“最近發展區的”。最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素養,它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的、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發現問題是開展數學探究活動的前提,教師應轉變自身角色,從學生的發展著眼,巧設情境,精心組織,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使他們敢于質疑,樂于提問,善于提問。
三、巧用多媒體,能有效地激趣解疑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年齡特征,要讓小學生在四十分鐘內自始至終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很不容易的,教師只有創造出一個個新奇、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而多媒體不僅可以提供生動的畫面,還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現實的生活材料。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習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評價要做到:評價的語言要飽含激勵,用教師的真情實感去評價學生;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展性評價。做到嚴格管理與激勵評價相結合,批評與激勵相結合,主要在批評的方式上下工夫,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大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