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福
摘 要:傳統的品德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體驗,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主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版)指出: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即是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讓兒童從“被動的知識傳遞式”教學中解脫出來,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通過學生的感受、體驗、探索去明理并主動建構道德。本文針對目前小學品德課教學中實施主體性德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活動教學,提出關于實施主體性德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 活動教學 主體性德育
一、小學品德課實施主體性德育的理念缺失現狀及原因
1.從學校角度講,學校給予品德課的關注不夠。
2.從教師角度講,品德課缺乏專職的教師。一個人身兼幾職,總難免會顧暇不及。
3.從教材角度講,由于新教材提供的資源有限,給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帶來了困難。
4.從學生角度講,學生自身對品德教育的需要不強。
二、小學品德課活動教學中實施主體性德育的建議
(一)需要建設一支專業的品德課教師隊伍
1.教師要正確認識新教材。新教材的《品德與生活》,是以正文和練習的形式呈現。整體設計由單元主題、活動主題和活動內容三級構建而成,每一個活動主題(即每一篇課文)都以小活動欄或小動物、以提示語來串場,圖文并茂,增加了教科書的趣味性、可讀性、啟發性和指導性。圖例展示的內容是對兒童和兒童生活事件的再現,而且,教材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學習過程是兒童運用“游戲”“調查”“實驗”等多種形式感受、體驗、領悟表達和構建的過程。
2.正確處理教材的引導作用。教材中反映的兒童生活情景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它是普遍地反映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并不具備指向性,也就是說教材中的情況也許本地區本班級學生不存在,或者是更嚴重。所以,教師要在圖片內容的啟發下,觀察、了解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處理,有效地利用好圖片引發的指導作用。
3.結合教學目標,深層挖掘教材。如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中的一課《別把花草弄疼了》,課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調查花草樹木種植方面的情況,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生存的作用,使其養成保護環境的文明行為和習慣,學會種植花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花草的養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體驗、調查、討論、表演等活動形式,發揮其主動性。
(二)學校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
1.情感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悟”中產生共鳴。在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中,道德情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盡量多地從這些方面考慮策略。比如:蘇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三單元“愛的行動”中一篇“他們需要關愛”,課程目標是讓兒童了解殘疾人最需要社會關愛,有效地觸發學生從內心深處對殘疾人心理的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機會,加強學生和殘疾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會產生共鳴,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其情理交融,知識內化,從而構建起真實的道德認知。
2.調查活動,讓學生在“查”中所動。親身的實踐活動往往具有刻骨銘心的作用。比如: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父母的疼愛”,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關心父母、了解父母。因此,在教學前,可以設計親情小調查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分別完成一份關于對父母和兒女了解情況的調查表,測試父母和兒女對彼此的了解程度,以此來激發學生去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的情感,并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自主產生感恩之情。
3.討論交流活動,讓學生在“說”中明理。討論、交流,不僅具有集思廣益、相互啟發的良好效果,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另外,教師也可組織學生開展服務社區的實踐活動。比如,讓學生組成環保小隊,制定周密的活動計劃,維護社區的文明環境,包括宣傳環保知識、調查不文明行為、維護環境衛生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往、提升公民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結束語
主體性德育只是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理念,并不是唯一的。筆者寫這篇論文,主要是闡述本人對主體性德育的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一種理解,并希望能為品德課堂教學提出一些實際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
2.劉瑞芳.走向主體性的道德教育
3.劉黎明.論羅杰斯的主體性教育觀
4.古人伏.小學班隊工作原理與實踐
5.王道俊,郭文安.主體教育論
6.王升著.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
7.鐘志賢著.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
8.吳永軍,王一軍執行主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
9.范樹成著.德育過程論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開化縣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