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國
由于學生思維活動具有內隱性和自動化特點,大多數學生在思考復雜問題時很少意識到自己的思維過程,缺乏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無法獨立地認識自己思維過程的正確與否,直至最后知道其錯誤后,才有反思的意識,造成思維過程與反思的嚴重脫節,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嘗試應用元認知理論指導培養學生反思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既然學生反思那么重要,那么學生反思什么呢?我覺得學生應該從兩個方面去反思。
1.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現在的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教師的教學應著力于這方面,但我們以前沒有指導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如果學生還是循規蹈矩地按老師的反思去做,這與以前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沒有任何區別,還是被動的。如果學生能自覺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方法,并在反思中形成課前主動地認識、探究,課上積極地對話、思考,課后學會整合、深化和積累,讓學習成為一種需求,讓學習成為一種興趣,那該多好。而這一切需要不斷地反思,逐漸地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才能得到。所以教會學生學會反思過程和方法,我們的教學才更有前進的動力。
2.反思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是否生成
有了過程,還要關注到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否生成,而且要讓這種意識時刻存在于腦海之中。如果是這樣的學習,學生才能學到屬于自己的知識,并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這一點在作業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學生一定要通過作業多問問自己,多反思自己,通過作業生成屬于自己的東西。學生在不斷的感悟中反思,在不斷的反思中感悟,才會真正長大。
如何去反思呢?
1.在布置學習任務時引導學生反思
在提出學習任務時,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在記憶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學的類似的內容、類似的情境、類似的方法,從而猜想本課內容的探究方法。只要引導學生反思上節課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回顧中遷移,在反思中猜想,輕而易舉地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反思的優勢所在,樂于在今后的學習中反思,有利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
2.在自學探究活動時引導學生反思
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一套見解、經驗來到課堂,并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和先前的學習,來建構新知。先前的見解、經驗就是學生反思的起點,學生初步形成知識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見解之后是學生反思的契機。在教學中,教師應找準學生反思的起點,激發反思的動機,抓住反思的契機,才能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反思,使學生學會反思。
3.在出現錯誤后引導學生反思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利用學習錯誤,及時引發沖突,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對已形成的認識從另一個角度,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認識,這既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又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各種錯誤,教師如何把錯誤轉化為教學資源呢?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讓學生在改錯時進行反思,讓他們說說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錯誤,這次出錯改錯,你的收獲是什么。這樣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原因,或因粗心或解題習慣不良或對知識理解不夠、掌握不牢等。學生找準了緣由,對癥下藥,不但知識得到落實,好的學習習慣也會在反思中逐漸養成。
4.在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反思
在數學活動結束后交流總結時,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結論的合理性,讓學生在反思中“提煉”方法,學會學習。事實上,學生不僅僅是被反思的對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評估,自我修改,從而反思自己到底學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學習的。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當數學活動結束后,我經常安排反思“三步曲”,要求學生在得出結論后,先個人(小組)反思,再在匯報交流時集體反思。三步曲的第一步是“這個結論對嗎”,引導學生反思所獲結論的合理性;第二步是“這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引導學生反思、探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最佳方法;第三步是“剛才是怎樣得出結論的”,讓學生回顧與分析探索的過程,從中總結經驗,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反思三步曲的訓練,許多學生覺得自己解題越來越有心得了。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通過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更應注重理論對實踐的指導,結合課堂教學不斷探索反思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為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作出積極的嘗試,以期達到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眾興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