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香
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開發智力,情感熏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研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熏陶藝術,對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因素的依據
(一)傳統教育的情感性
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宋人李格非說,好文章“皆沛然從肺腑中流出。”巴金在給一個讀者的題詞中說:“我不是作家。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的感情,對我的國家和人民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來表達我的無窮無盡的感情。”可以說,一個語文教師如果沒有感情,或感情淡薄,那是無法進行語文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的情感性
從語文的教育目的看,語文是一門具有較強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礎課。我國古代早已提出“知情意行”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教育目標。現在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情感作為教育目標之一,已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并寫進了大綱。
二、情感因素的作用
(一)有助于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
情感的價值取決于它的認識內容,反映社會進步要求的情感才成為有積極意義的精神力量。
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時,有的學生問“陶淵明生活的地方這么偏僻,交通不便,有什么可陶醉的?”誠如魯迅所說:“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他一面隱居,一面并未忘世,自比“羈鳥”、“池魚”,也有沖破樊籠之意。教師的這番點撥,疏通了學生思想感情的渠道,使他們懂得學習語文不僅要領會課文語言表層的意義,更要把握作品、作者創構藝術境界的深層內涵,還要聯系自身的實際,才能提高自身的審美觀念,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有助于發展智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反映,伴隨思維出現的情感活動比直接感知和想象引發的情感活動有更為深廣的認識內容。
如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引導學生直接感知百草園描寫的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多姿多彩的景和物等等,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情感活動,但認識僅限于此,情感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都很有限。因為思維能間接反映事物之間復雜的聯系。從而引起復雜的情感活動,從“達理”到“通情”,所以在這些景物和人事活動中不僅是用思維在“反復推求”揭示“園”與“屋”的對比關系(“樂園”與“最嚴厲的書塾”)因果關系,而且寫得非常富有詩情畫意,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批判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思想感情。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縣城關鎮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