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近年來,歷史高考從知識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轉化的趨勢在日益發展,這也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直接面對高考的高三學生而言如何形成一個高效的復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此筆者根據自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對此做一粗略探討。
一、制訂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
要求:
1.以周計劃為單元,周日不在計劃之列,留作調控。
2.越臨近考試,歷史學習時間越應適當增加,可以每15天為一復習階段調時。第一天預習,第二天精習,第三天復習,這種方法大大優于在一天中三者連續并舉。
3.每天要保證有5~10分鐘的時間回頭復習近來復習過的內容,逐漸加快回顧速度,進行“滾雪球”式學習。
二、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要求:研讀目標:知曉了解、歸納、理解、分析、評價等行為動詞的操作含義,細化背景、原因、內容(過程)、影響(結果、作用、意義)的知識層次。
三、采用實用的學習操作方式
(一)會看課本
我們每天都要讀書,怎樣讀才能記得更多的東西,記牢更多的東西,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對于學習效率,讀書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不起決定作用,讀書是心靈與文字的溝通、交流過程,是一種理性的活動。怎樣讀書,下面有一些好的建議,你不妨參考一試:
1.看書要眼到(注意力)、口到(念念有詞)、心到(集中精神)、手到(劃劃、圈圈、標標①②③……,原因、目的、性質、內容、結果、作用、……不動筆不看書)。
2.注意:課本中每一目(或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個“中心”,抓住“中心”,并歸納多角度說明這一“中心”的知識點是我們讀書的基本任務。如“布雷頓森林體系”這一中心包括①背景;②目的;③建立過程(有什么特點?);④內容(兩個組織及區別);⑤作用。看書應做到條分縷析,標點劃線。先一塊一塊“雕刻”,去粗取精,再組合起來,回應筆記中的知識體系,就能點面兼顧了。
3.看書要做到“全”“細”“準”。例如:
一戰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迎來“春天”的原因
“全”——指各方面原因都能知道:①辛亥革命推動作用;②列強放松經濟侵略;③愛用國貨運動;④實業救國思潮;⑤民族資本家愛國心的驅使;⑥利潤的刺激。
“細”——如:①中具體化還有:a.推翻帝制;b.民族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地位的提高;c.民國政府采取了發展實業的措施;d.華僑投資;e.實業團體紛紛建立。
“準”——如:②準確掌握是“一戰時期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是“歐洲的”“暫時的”“經濟的”。
4.要養成“回憶”的習慣。看了一課或一單元,規定自己在某個時間閉目回憶。“短路”了就及時去翻一翻,再接著去“回放歷史”。直至能將課本所歸納的(或筆記)內容“刻”在腦中。
5.學會變換花樣學習。如專門看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比較看容易混淆的歷史內容;縱向看某一國家的歷史(在三本書中的體現),如英國、美國、俄(蘇)國。
(二)會看錯題
從每次做錯的選擇題,綜合題的某一問中,針對性地具體地反思總結,從知識掌握角度(反饋到看書出了什么問題)、審題技術角度,寫出10條8條,引以為鑒。
(三)抓點理線,將歷史知識要點化、線索化
抓點:在夯實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要點。
理線:將零散的知識串成線,形成鏈條,復習便可“順藤摸瓜”。
例:《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線(藤)——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發展、輝煌、衰落。
點(瓜)——城邦建立、梭倫改革(內容、影響)、克利斯提尼改革(內容、影響)、伯利克里統治(表現)、民主制度的作用和形成條件、民主制度的局限。
(四)概括綜合,將歷史知識概要化、系統化
概括:把紛繁復雜的歷史內容剪去枝蔓,擰干水分,析出學習內容的精華。用點時再舒張開來。
綜合:把分布在不同章節、不同課本,互有聯系的知識點混合聚攏,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例:《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概括:擊匈奴、平南越、訂秦律、一幣制、一文字、統車軌,度量衡,修馳道,鑿靈渠、筑長城、大移民。
綜合:“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涉及3節內容,可分為“中央”——君權與相權的斗爭(內容);“地方”——中央嚴格控制地方(內容)。
(五)聯系比較,將歷史知識網絡化、深刻化
聯系:以發展變化和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觀察歷史和分析歷史。有橫向(中外)聯系和縱向(遠近)聯系。例:閱讀必修(一)“編者的話”第一段文字,明確政治(必修一)經濟(必修二)思想文化(必修三)之間的內在聯系。
比較:揭示同類歷史事件的異同,有效避免知識間的相互混淆,答題時的張冠李戴。
如美國議會與德國議會的比較,雅典公民大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
總之,“總結、反省、調整、奮進”是學好歷史的8字方針,而“歸納整理、咬文嚼字、多次接觸、停頓回憶”是學好歷史的4句真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