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蘭
《音體美報》曾報道:100%的學生喜歡音樂,而80%的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這一沉重的調查數據不能不令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到震驚與汗顏。改革和完善音樂教育已勢在必然,迫在眉睫。
中學階段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而不是培養專業音樂人才。知識和技能只是感受和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段,它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對于本就不堪重負的學生來說,把整節課都用傳授掌握音樂知識、技能這種完全背離基礎音樂教育目的,傳授卓顯繁復枯燥,周而復始的技能操作,無疑是扼殺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音樂產生興趣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原動力,是創設學習情感的基礎元素,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方面獲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因素。面對100%的學生喜歡音樂,而80%的學生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狀,就必須打破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
要轉變教學形式,首先要解決我們教師自身的觀念問題,變“教書匠”為“設計師”,課堂的總導演,學生的合作伙伴。其實,學生才可謂是音樂課上的臺前主角。在教學當中教師應是個組織者,引導人,而不是一個好壞對錯的評判人。陳舊的音樂課堂就要合理地敞開,嘗試創新,大膽進行改革。我們不僅僅要“敢”創新,還要“會”創新。并不是談到創新就把以前的基礎教育全部推翻。創新的音樂課不能被錯誤地理解為“玩”一樣的課。
既然要創新,首先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民主、融洽、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理狀態是復雜多變的,既有上進心、自信心,也有自尊心、羞恥心,還有自卑感、疑懼感,這些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暗示著他們的學習行為。如何讓學習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教師要營造民主、自由爭論的外部學習環境,以促使學習過程向積極方面轉化。
首先,我們可以從課堂場地開始尋求改變。教室里可以沒有講臺、桌子、椅子,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圍坐在一起,來到孩子們當中一起唱唱,跳跳。講授知識時與學生用商量的語氣,共同討論,征求他們的意見。師生既是朋友又如合作伙伴,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觀點,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上課形式的變化,其實,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為學生創設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的環境,這才所謂是創新變化的實質。
其次,學習過程當中以往盲從教師的傳統觀念可以逐步更新,以求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現在我們習慣于把學生當作“一群羊”,驅趕著他們在一條狹長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兩邊看”,這樣的學生怎么去談上有創新精神呢?要建立起批判合理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接受”型轉為“主動探究”型。長此以往,學生的求異思維將會逐漸養成,創新的意識亦將由此而生。積極主動地營造一種更加靈活,鼓勵大膽創新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參與意識逐步提高,無疑對教師的要求也更躍上一個更高的平臺。
克服單純講解灌輸符號概念的教學狀態,聲音先于符號,呈現給孩子們盡量是一個音樂的整體,讓其自發地體驗音樂,讓其自身找到音樂諸要素間的關系,孤立毫無聯系地理解音樂要素是極不可取的,不可以枯燥地定義詮釋。相信我們的努力會打開一個未知的,我們成年人不能想象的通道。
被譽為音樂的骨的節奏,我們在訓練此過程當中不可以強迫孩子們接受對他們天性缺乏任何意義的節奏模式,而是啟發他們發自自由拍打他們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節奏,將節奏編成歌謠、故事的形式,化枯燥為趣味。在快樂般不知不覺的情境當中接受了學習的各知識點。音樂是門聽覺藝術,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大多通過音響來獲取。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具有欣賞價值的音響信息,多給他們聽的機會。
此外,教師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教材的鉆研以及自身音樂體驗的積累都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基本前提。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的教學方法則是上好音樂課的重要保證。身為教師應該使自己首先具備創新意識,再尋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
教學中,我們既要依據大綱和教材,同時也要根據當今社會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進行備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盡可能縮小教材在時間、空間、內容等方面與學生之間所產生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能有橫向的延伸和發展,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新世紀召喚全新的音樂教育。我們是新世紀教改潮中的年輕人,也是在教改中一批摸著石頭過河的人。讓我們面對“陳舊”的音樂課堂大膽地說“不”,也希望我們的學生在收獲成功的喜悅中對我們的新課堂說“是”。
作者單位:弋陽縣方志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