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沖 李行君
學校辦學是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前些年來,我們在抓質量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但辦法上卻很乏力,硬措施較少,效果也始終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沒有系統化、規范化,部門參與力度小,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在管理上走入了盲區,教學研究活動多數流于形式,不少工作都浮在表面上,沒有落到實處,缺少“精細化管理”;三是分工不具體,職責不明確,責任不落實,走過場的多,辦實事的少;四是不少教師主觀上不努力,客觀上怪罪生源差,加上分“快慢班”帶來的消極影響,害苦了大多數學生,惰死了大多數教師。忙的忙,耍的耍,形成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沒有競爭意識和緊迫感。多數老師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工作處于被動應付狀態,人浮于事的現象比比皆是,導致全面提高質量成了一句空話。
近一年來,我們重新唱響一句口號——“創建適合教師發展的管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實施有選擇無淘汰的教育”,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學校領導號召全體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思想、調整工作思路,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憂患意識,牢固樹立質量生存、質量取勝、質量發展的觀念,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我們大膽嘗試了“三掛一包”的管理新點子,即學校抓班子成員,班子成員抓年級、抓學科、抓教師,教師齊心協力抓學生,構建起了“分層逐級管理”的新模式。通過嘗試新的管理辦法,追求“精細化管理”,實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教學質量全面提高這個目標。這種管理模式在促進教師加強責任感和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學習成績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初步得到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廣泛贊譽和認同。
一、堅持學校領導掛靠年級,整體把握年級發展動向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在地理環境、辦學條件、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學生來源等多方面處于劣勢,如果某個年級某一次在升學考試中落敗,不僅要降低群眾的信譽度,而且要嚴重挫傷學校自身辦學的積極性,教育質量就很有可能從此大幅度滑坡而形成惡性循環,更無法保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對各個年級起到宏觀上的調控作用,確保學校辦學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讓各個年級的“起跑線”基本相同,有均衡發展的基礎,都有優勢的出現,都有潛力可挖,都有競爭的實力,我們讓學校領導深入到各個年級中去,并要求掛靠年級領導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總體規劃年級師資、班級設置、發展目標,在年級組長、班級、教師與學校之間起好橋梁、紐帶作用,對年級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務。
2.策劃、督促年級組定期召開本年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會,研討教育、教學工作,檢查年級發展目標落實情況,組織本年級班主任、任課教師對學校組織的各次考試進行質量分析,并組織召開質量分析會。
3.經常性深入年級組、班級了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發現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并提出意見和建議,及時提交行政會研究解決。
4.指導年級教學工作,對工作完成出色的教師予以表揚,對工作完成情況較差的教師提出限期整改意見,保證優生的穩定發展和提高。
5.做好年級的穩定工作,督促教師、班級開展安全常規、教學常規工作,協調處理本年級內的事務工作,保證教育、教學秩序井然有序。
二、堅持學校領導掛靠學科,全面把握學科發展水平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開齊開足課程、課時,促進學科協調發展,有效根治薄弱學科。學校所有領導都參與到學科(包括藝術、社會實踐等)教學管理活動中去,積極主動配合學科教研組和組內的科任教師,及時發現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加強教師業務指導,力求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創新”。掛靠學科的領導,人人承擔一個學科教學的指導和研究工作,具體要求如下:
1.定期與不定期深入各班聽掛靠學科的隨堂課,認真反饋聽課意見,本人的聽課筆記交教務處蓋章登記,并與教研組長一道對學科教師的教學作出指導和幫助,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每周星期五對本組任課教師的教案進行檢查、簽名,并標明檢查時間,書寫簡要的評語,然后轉達于教務處登記考核。
3.牽頭、督促學科組每周定時開展一次教研活動,每個單元開展一次集體備課、上好一堂綜合實踐課、開展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帶領教研組長和學科教師參加聽、評課活動,鞭策教師“交流、合作、實踐、反思、引領、創新”。(期末由教科室查、收書面材料進行評價考核)
4.認真檢查各科任教師的作業批改及輔導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對作業量要嚴格控制,對作業量太少或作業量過大的教師要及時反饋信息,并督促其改正,將檢查評價結果以書面的方式交教務處登記備案。
5.通過深入調研,為年級分析會或學科分析會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6.在三年內,牽頭、組織、實施一項科研課題研究,并力爭結題。
三、堅持學校領導掛靠教師,確保教師隊伍發展提高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教師。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掛靠教師隊伍的工作由學校校級領導擔任,側重于抓好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做法和要求如下:
1.將全校的教師按照“老中青”不同年齡特點和男女數量合理進行分組,指定(或抽簽)確定一名掛靠校長或副校長,與之形成幫扶“結隊”關系。
2.由掛靠領導每月至少與一名掛靠對象教師進行一次交談,交談內容要有側重點、要有利于激發教師熱情、激勵教師斗志,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為出發點和目的。談話后要有筆記,原則上有被談話人的簽名。
3.每期開展“六個一”活動,舉辦一次師德師風建設或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培訓),組織一次掛靠組之間的友誼競賽,在組內選拔一名最佳教師,帶領組內教師開展一次“訪貧問苦”活動,帶領組內教師開展一次觀摩學習或考察活動,督促組內教師寫一篇心得體會(或經驗文章)。
4.對照學校管理、規章制度標準,對組內教師認真考評,并組織填寫教師思想、業務檔案。
四、堅持教師掛靠學生,研究學生發展狀況
我校當前的教育對象中有較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生源程度參差不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況下很難保證,為了補充家庭教育這塊空白,及時發現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將課堂教學無限延伸到學生的課外、校外活動中去,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疑難,有效根治學生的薄弱(或偏科)學科現象,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思想上的實際問題。我校采取“定向包干輔導”的辦法,讓教師當“代班家長”,具體做法如下:
1.將一個班的全體學生或大部分學生按照考試成績(總成績)平均分成小組,由班里所有任科教師抽簽,落實培優包干輔導對象,建立師生間的“親情對子”關系。
2.由教務處根據學生初始成績初步(意向性)確定升學層次(發展目標),建立追蹤檔案,即建立“留守生”與“潛能生”檔案,每次考試后將小組內的全部學生的學科成績和升降情況通報給輔導教師。
3.輔導教師針對學生各科發展及學生的思想情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找學生個別談話,及時予以鼓勵,或幫助學生查找問題,或給學生提出下階段的建議;二是及時填發“補弱通知單”,銜接相關的任課教師,與任課教師一道研究補救措施,讓“滑坡”的學生與任課教師面對面地交流,進行“友情談話”,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促進和提高。
4.各科任課教師必須配合掛靠教師,對學生的學情做到心中有底,教學時采用分層教學的辦法,然后利用課余時間對后進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適時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
教學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以上僅僅是我校在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尚需各個層面的管理工作者和全體教師不斷努力探索,堅持以人為本,克難奮進,策馬揚鞭,不斷規范教學常規管理,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打造湯中質量品牌,譜寫湯中明天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單位:開縣溫湯井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