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由此看來,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那么,怎樣正確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呢?
一、以學生為主體
閱讀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教師的教為的是學生的學。誰來學呢?學生。學生必然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學習的過程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實踐和感知,通過他自己的思維進行,別人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庫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錢夢龍老師提倡“目中有人”的語文教學,這個“人”就是學生。“目中有人”就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揚教學民主。學習目標可以通過師生的閱讀共同產生,不一定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筆者在組織學生閱讀《七顆鉆石》時,并沒有把情節預先設定為教學目標。而是讓學生預習后,進行課堂討論,我問:“本文的故事情節是否需要賞析?”結果大多數學生說不需要,于是就跳過了故事情節的分析,直接討論小姑娘的形象。在師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另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必要用教學書上的答案統一學生的認識。著名的美國實業家羅迦·費·因格說過:“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二、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二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因此,探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結合起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關鍵是要學生自己能夠對知識和技能進行內化,這種內化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實現。因此,閱讀教學要給學生提供“內化知識技能”的時間和空間。要以學生自讀為主,把讀書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講授課文,而是引導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要發揮的是主導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葉圣陶語文論集》)閱讀專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閱讀教學要廢除以教師過多講解擠掉或取代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講讀”模式,建立在教師點撥下以學生自讀為主的“自讀”機制。實乃真知灼見!學生在自讀中“自為理解”,主動探究,加上教師的點撥指導,就能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滿足,得到啟智的喜悅和審美的享受,得到科學思維和技能的訓練。
教師的點撥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導,也可以是具體的解答。但都要注重閱讀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教師的點撥可以在學生自讀遇到理解障礙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難之前。例如在學習了初一語文第四單元“多彩四季”后,我把描寫四季的文章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教師點撥:描寫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要注意寫得有聲有色;描寫景物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描寫景物要注意動靜結合……學生通過閱讀比較基本上都能從文章中找出相對應的句子。而且還發現許多其他的描寫方法。這樣學生再遇到寫景文章,基本上不要老師再多講,會自己分析了。
三、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應采用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由于不受旁人的指點,由于沒有現成的結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得出的認識往往比較客觀;而且,獨立思考思維訓練強度大,思維能力提高快,能夠較快地培養自學能力。所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應鼓勵獨立思考。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如果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的閱讀往往會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為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況且學生處在學習提高的過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獨立思考必須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集體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它可以發揮課堂學習的集體性優勢。在集體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思維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組織學生討論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產生發表觀點的興趣和動機。在討論過程中,來自學生的問題比較容易激發討論欲望,因為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當同學提出問題時,他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沖動,以滿足自尊心和好勝心。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圍繞教學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學要求,有些問題可能是鉆牛角尖的,有些問題可能是言不及義的。這時,教師就要加以引導、點撥,概括出符合教學要求、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自讀初期,討論的問題主要由教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問題恰當,創設“憤”“悱”情境,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討論的積極性。
其次要創設師生平等、民主研討的課堂情境。在討論中,教師不要輕易做優劣正誤的評判,對學生的發言,要盡可能給以正面評價。哪怕是極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錯誤,也不要直接駁斥,而應從發言的勇氣、態度等方面加以鼓勵。錯誤要指出,不能模糊過去,但語氣要委婉,態度要懇切,措辭讓人容易接受。在討論中,教師要盡可能以討論者的身份參與,盡量淡化“裁判”色彩。這樣,課堂氣氛平等、民主、融洽,討論才能順利進行。
四、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相結合
語文是一種能力構建。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語言就必須積累語言,多讀多背。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從心理學的角度,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因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起來,最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系統。有了這個系統,就有了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即語感。有了語感,無論聽話還是讀書,都能理解其含義,感受其形象,判斷其正誤,體察其具體中的細微差別;有了語感,提筆作文,表情達意就能得心應手,遣詞造句就能左右逢源,體味到“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的快感。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背誦積累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熟讀背誦的意義,并給以具體的指導。一是背誦的內容必須典范精粹。可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文名篇。背誦古詩文對人的語言訓練作用是全方位的,從語辭的典雅到文脈的貫通到思想的睿智,無不浸染熏陶著讀者。二是要講究背誦的方法。背誦時不要貪多求快,而要仔仔細細地讀,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更容易記得牢,背會的內容還要經常進行鞏固。
相信隨著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的習慣的養成,隨著學生自主探究經驗的不斷積累,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鑒賞水平會不斷得到提高,他們能夠自主探究出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學生們的閱讀會逐漸走向深刻與成熟。而這正是學生最大的收獲,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奔牛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