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朋林
相對于傳統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影像、聲音以及動態演示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可以突破課堂教學時空限制,將復雜的教學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演示出來,增強教學效果。筆者多年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渲染氣氛,營造濃郁教學氛圍
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直觀形象地進行影音演示,通過錄像、音樂等展示手法加強學生的感觀刺激,在學生心理上引起情感的共鳴或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創設與教材內容吻合的教學氛圍開展學習,提高了感悟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這一篇課文時,我沒有進行空洞的說教,實現運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工作片斷和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記錄影響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首先向學生播放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影像資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學生深受感動,接下來播放另一個短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長安街肅穆的氛圍中,心隨著總理靈車的移動而起伏,和長安街的群眾一起緬懷敬愛的總理,甚至有的女生實在控制不住情感,放聲大哭,情景短片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教學氛圍,更加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二、運用多媒體補充信息,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最苦惱的莫過于缺少教學素材,空洞的說教容易使學生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而課堂教學受制于空間與時間等因素,無法在更大的范圍與跨度內開展雙邊活動。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例如,我在教學《巍巍中山陵》這一部分內容時,因為大部分學生沒有去過中山陵,對于課文中介紹的景點沒有直觀形象的感知基礎,學習起來枯燥無味,這也是寫景文章遇到的普遍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從教學網站上下載了有關中山陵的專題片,在課堂上播放,學生學習興趣大增,在觀看了影像課件之后,對中山陵有了直觀形象的感知,學起課文來非常容易接受。
三、運用多媒體開展活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許多思想教育的因素,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可以強化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的內容后,學生進一步增強了對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尊敬與愛戴,受到了強烈的思想教育。為了鞏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級開展了“共和國敬愛的總理”主題學習活動,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周恩來總理冒著余震視察災區、朱基總理深入抗洪救災第一線、溫家寶總理日夜指揮抗震救災等感人場景,使學生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心為國為民的崇高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敬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縣張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