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兆金
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中級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電子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為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和今后繼續提升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近年來電子技術迅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電子器件不斷更新換代,使電子技術系統的設計方法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教學改革要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現在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十分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理論過深,容量過大,把知識的灌輸放在首位,而忽視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目標及脫離了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隨著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由“技術員”向“操作工人”轉變,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應改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本的教學思想,打破學科體系,突出應用特點,把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中等職業學校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體現精選、面寬、實用、創新四個方面。
1.精(指應精選理論知識)
所謂精,是指應當承認理論知識系統的相對不完整,精選理論知識,降低理論知識難度,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以定性分析為主,盡量刪除繁瑣的理論推導及部分過時及用處不大的理論知識,輔以必要少量的定量計算。例如: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中低頻放大電路的圖解分析法,它可以讓我們合理選擇靜態工作點,正確選擇電路參數,能直觀、全面地了解低頻放大器的工作情況,但是圖解分析法比較麻煩費事,在生產實踐中幾乎用不上,因此可考慮將圖解分析法的內容刪去。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必需、夠用為尺度。
2.寬(指知識覆蓋面要寬)
所謂寬,指電子技術的知識面要寬,覆蓋面要寬。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既要充分體現當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又要充分考慮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學校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扎實基礎,因此,電子技術的教學應拓展一些相近或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給學生留下聯系多種知識的“接口”,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3.用(指應增加實用知識的介紹)
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電子基礎課程的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實踐中的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實用知識的介紹,通過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新(指要引入四新的知識點)
電子行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知識不斷涌現,電子產品不斷趨向于大功率化、數字化、智能化、大規模集成化。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應盡可能跟上電子行業的發展,引入新的知識點。面向電子技術發展方向,引入新內容,有助于突出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想,培養在電子技術及相關領域中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基礎。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宰,完全可以決定課堂的內容和進度;而學生則是知識灌輸的對象,只是消極的對外部刺激做出相關反應的被動接受者。打破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法,不但要引入現代教學手段,還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素質型培養模式,增強實驗實訓環節,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多采用以下一些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
例如在學習一些新的電子元器件時,可準備一些不同類型、不同型號的器件,便于學生熟悉,另外帶一些電子產品,讓學生在電子產品線路板上尋找元件。熟悉元器件型號等;
2.實驗演示法
演示實驗能清晰地反映教學內容,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實施教學,效果更好。
3.問題探索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精心設計課程,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分析并最終解決問題。
三、教學手段的改革
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入,電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引入課堂教學后,已充分顯示出“粉筆+書本”的傳統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電子技術基礎》課程邏輯性強,內容大多抽象難懂,教師按照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模式講授,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情形下往往“味同嚼蠟”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結合,是遵循雙向互動規律的。為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就必須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采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進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講課思維同步。因此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以主教材為藍本,制作較高品質的優秀教學課件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最好途徑。
優秀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應是主教材的提升和精練,課件要讓主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及應用內容轉化為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的影像傳達給學生。為達此目的,制作過程中充分利用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傳媒方式向學生傳遞形象具體的教學信息,使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行,感受到真實的東西,促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課件中的情景設置開發學生的創新、聯想思維。在課件的處理上,對大多知識點采用操作性較強的分解動作講述。優秀的教學課件,能夠激發學生的特長和潛能,鼓勵并引導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創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教學內容引入課堂,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能產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以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要。總之,在電子技術的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用多種媒體組合教學可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四、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更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往往采用筆試一考就完成成績評定的應試教育方式。這種狹隘的考試只是考查學生死記硬背課堂筆記和書本內容。這樣的考試結果只能造就一批高分低能者。而對這種現狀,一些教師指出“學生只是為了考試學習,或者臨時抱佛腳“,這實際上是對現行考試制度的一種譴責。一個好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當鼓勵學生去鉆研課程的重點,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應當重視對日常學習的評定,其目的在于改進學習,而不十分重視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應該承認,教學質量是教出來的,學出來的,而不是考出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面的考查;二是考核形成的多樣化。全面的考查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電子技術理論知識的考查;(2)實踐能力的考查;(3)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形式可分為以下幾種:(1)口頭提問;(2)書面作業;(3)課堂練習;(4)階段測試;(5)期中、期末考試。
只有采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才有助于督促學生學習過程中注意不斷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學習成績。而教師也有機會從教學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改進教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總之,只有通過優化教學改革,才有助于我們不斷研究,不斷探討,不斷地提高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廣東省電子信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