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蘭
一、問題的提出
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貫徹的原則。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高職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要“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為教學目標,并提出“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將語言基礎能力與實際涉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滿足21世紀經(jīng)濟發(fā)展對高職人才的要求”。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中國教育家楊叔子曾經(jīng)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xiàn)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語言與文化自古以來就不可分割,相互滲透。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進入21世紀,人類就進入了學習型社會,要求學生盡量擴大知識面,調(diào)整知識結構,才能有較強的社會和崗位適應性,而這些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積淀。作為必修課之一的英語課程,對提高高職學生的人的素質(zhì)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何謂人文精神
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如果去網(wǎng)上搜索“何謂人文精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答案不一而足。有這么一個故事,能給人文精神作一個很好的注解:有一次,年輕的亞瑟王在與鄰國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被俘,王妃看他英俊瀟灑,不忍殺他,就向他提一個問題,并要求他在一年內(nèi)找到一個讓她滿意的答案,否則,就把他殺死。她的問題是:“女人最想要什么?”亞瑟王回到自己的國家,請教了很多人,但還是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有人告訴他,有一個神秘的女人一定有答案,但是她喜怒無常且丑陋無比。亞瑟王找到這個女人,但她也有一個條件:要亞瑟王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他們國家最英俊瀟灑的騎士葛溫娶她為妻。亞瑟王打量這丑陋的女人,他想絕對不能賣友求生,便斷然拒絕。但當葛溫知道這個事情后,卻立即去見了這個女人并答應娶她。這個女人便告訴了亞瑟王答案:“女人最想要的是能夠主宰自己的一生。”王妃對這個答案很滿意,也言而有信,釋放了亞瑟王。而葛溫也兌現(xiàn)了他的承諾,娶了那個神秘而又丑陋的女人。洞房花燭的時候,這個女人卻突然變得容光煥發(fā)、美麗非凡。葛溫正在驚訝之際,這個女人告訴他,這才是她的本來面目,之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恢復她的原貌,是為了報答他的善良和君子風度。但葛溫還面臨另外一個選擇:她只能半天以美女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而另外半天則要回到令人厭惡的丑陋面目,不過他有權決定是白天還是晚上。但葛溫卻把這個選擇的權利交給女人自己,因為他認為選擇的結果對于她來說更重要,影響也更大。女人感動不已,認為他才是全世界最能了解“女人最想要的就是主宰自己的一生”的含義,便決定永遠恢復她的原貌來報答他。
這個溫馨的故事,就是對人文精神的最好詮釋,它包含了誠信、自由、關愛、信任、自我犧牲精神等所有人性的光輝。推而廣之,人文精神即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維護,它肯定人的價值,崇尚個性發(fā)展,倡導人們追求真理,積極進取,是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三、忽視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原因分析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然而,毋庸諱言,在教學的過程中,卻往往忽略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究其原因,主要有:
1.功利性過強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論是教還是學,都圍繞實用性,獲取證書而進行,學生死記硬背,力爭在短期內(nèi)提高英語學習成績,成了所謂的“工具人”;教師的教學,其主要的精力也是集中于課文的分析、語法和單詞的講解等方面,忽略了課文本身所蘊含的人文價值。
2.教師自身缺乏人文精神意識
在現(xiàn)今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將語言當作一門專業(yè)或者工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自身也是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他也理所當然地承襲了自己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維,沒有意識到傳授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二是惰性心理使然。如果說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就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且能完成教學任務,又何必多此一舉地去講授人文知識,增加自己備課和講授的負擔。
3.教材、課程設置和教學設施不匹配
長期以來高職英語教學遵循一定的模式,比較僵化,內(nèi)容缺乏時代感,遠離現(xiàn)實。雖然有高職英語教材,但在選材方面卻脫離時代、遠離對象,停留在學生中學階段就已經(jīng)熟悉的介紹西方禮儀方面的選材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許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等教學領域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色,英語課程因為是非專業(yè)課程,常常給專業(yè)課“讓路”而大大縮水。此外,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zhì)較差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普遍英語水平不高,很多學生本來就對英語缺乏學習興趣。據(jù)調(diào)查,英語高考成績在60分以下的學生只認識600個左右的基本詞匯,閱讀、聽說能力也比較差。大約有1/4到1/3的學生只能進行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會話,對于他們來說,完成最基本的學習任務都感到吃力,而“軟”性指標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就很難顧及了。
四、解決的途徑
1.改變教學觀念
首先,要轉變教的觀念。作為教師,要有在教授一門語言的同時也應是在傳授一種文化的意識。不能只顧教授語言知識而忽視了文化的傳播。“只有考慮到文化因素,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行為。”把教學指導思想從“語言為本”向“以語言運用為本”轉變,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宗旨;其次,要轉變學的觀念。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其文化,同時,了解課文中相關的文化背景,反過來對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和語言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個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其人生觀、價值觀、治學態(tài)度和敬業(yè)精神等無不對學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其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審美情感等也是學生個體文化建構的重要參照。英語教師是異域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詮釋者,所以教師自身對異域文化的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外語教師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教語音、詞匯和語法只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豐富的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人文知識的傳授,是作為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所應該做到的。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職英語教師,必須具備這幾方面的素質(zhì):一是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基本教育理論、心理學知識,這是每個普通老師都應具備的;二是作為英語這門特殊學科所應具備的專門素質(zhì),除了了解自己的文化外,還應了解外國的文化。只有具備良好情商的語言老師,才能培養(yǎng)出擁有更高人文素質(zhì)和語言文化悟性的學生。反之,如果教師的人文素質(zhì)不高,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從教能力和為師素質(zhì)。因此,提高高職英語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徑。
3.合理設置課程、科學選擇教材
高職課程的設置,應反應高職特色,并保證教學時間,且應根據(jù)英語學科教學的特點,班級規(guī)模不能偏大,從而使高職英語的教學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請外籍教師開設口語課、語言文化系列知識講座,也可結合本院校開設的專業(yè)等實際情況,嘗試開設一些諸如“文化與交際”“涉外禮儀”“外企文化”等輔修課,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材的選擇方面,除了考慮一定的趣味性,使學生覺得“易學”和“好用”外,還應多選擇一些原汁原味的反映英美等國家語言和文化特色的材料,從而使學生更為真實地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此外,課堂教學活動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應用能力的訓練時,運用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強的語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文化的熏陶,很有必要。特別是選自一些名家作品的閱讀材料,如果教師引導得好,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字敏銳的感受力,而且其中所反應的不同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能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