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英
摘要: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一直處于事倍功半的狀態,究其原因,我們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教學內容的封閉,二是教學方法的陳舊。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語文課堂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等現象。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注重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開放性;多樣性
語文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是人類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和導航人。新世紀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認真探研新的教學方法,大膽破除陳舊套路,義不容辭地擔起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重任;著眼于新世紀所需人才的綜合素養,把語文學科教學建設成通向各學科的“高速路”、培育創新人才的“立交橋”。
一、探究語文課堂的“病因”
1.脫離生活
如果語文脫離了生活就如斷了線的風箏,虛無縹緲、毫無方向。從前有個故事,說一個思想家老是抬頭看著天空思考問題,而沒有低頭去看看現實的路,最后掉進了陷阱里。這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理論源于實踐,語文源于生活,脫離生活的語文是沒有現實意義的。觀察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語文是語文,生活是生活”的現象,造成了課堂時間、空間以及學習內容的封閉,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長期以來,對于語文教學各級教師都在探討與爭論中前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要加強課內外的溝通……”這不僅為我們語文教學指明了一條光明大道,而且還對語文課程內容的發展進行了創新。
2.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僵化守舊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一味地關注如何才能把問題解釋清楚,故而花費大量時間講授課本內容。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我們教師往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課堂的主宰,以自我為中心,占據五尺講臺,大講特講,而對學生的興趣、狀態、需求等視而不見。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教師有些“目中無人”,即使有時“有人”,也喜歡牽著人家鼻子走,問題也是為完成自己的思路,設下套子,讓學生們自己鉆,如不如意,輕則叫坐,重則挖苦。事實上,我們忘記了一個最為淺顯的道理:語言非學得而是習得,學生沒有親身參與,怎么能學好語文呢?“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而這種 “滿堂灌”的教育,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思維,使得教師與學生的創新能力普遍衰退。
3.都以成績論英雄
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教師還是學校都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恰好成為了“成績綜合癥”的根源。單純以成績評價師生,給師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也導致了某些教師在教學中可能因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地折磨、摧殘學生,千方百計迫使學生考出高分來,而不是進行良好素養形成方面的訓練。這類現象,還被教師自己、學生家長誤認為是教師“對工作很負責”。學生在枯燥乏味、學無長進而又不堪折磨、摧殘的情況下,萬般無奈地喪失了學習興趣和信心,還要遭教師、家長、社會的責斥,這是我們教育界的悲劇。
二、沖出重圍,突破困境
1.語文和生活“手牽手”
課文內容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是我們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的一個切入點。在分析課文時,如果僅僅從文本結構、字詞句去斷章取義,這種方法我們視為下策。我們應該把我們身邊的生活與文章中的情景聯系起來,讓生活為語文大聲說話。在我們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可以這樣設置我們的課堂教學: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回憶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童年時代的趣事和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反復理解課文,找出作者童年時代的樂趣表現在哪些方面,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童年生活與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點。這樣的教學就是充滿人性化的,我們一定要把生活的氣息引進語文課堂,豐富課堂的現實意義和實用性,提高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度、對社會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珍愛;否則,語文課堂便會像失去靈魂的人,游走在荒漠里,尋求不到新的出路和希望。
2.革新理念,探索多元化
其一:在教學理念上,“以人教之”遠勝于“以書教之”,因為 “以人教之”的觀念體現了教學的本質——“讓學”。“讓學”有兩層含義:一是“讓學生愛上語文”,二是“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門徑”?!耙匀私讨蓖怀隽私處煹囊龑ё饔枚侵鲗ё饔?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而“以書教之”則強調書所承載的“道”“業”的絕對權威,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所以我們要讓學生走向課堂講臺,成為學習的主人翁。
其二:在教學方法上,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打破因循守舊的課堂,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厭學→好學→樂學”的轉變。①注重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一個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剛上課時的注意力是極度分散的,要將分散的眼神集中到課堂上來,就應該設置一個別開生面的導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我教《音樂巨人貝多芬》這一課時,在課前播放歌曲《命運交響曲》,優美激揚的旋律回蕩在教室里。此時無聲勝有聲,無需教師多言,學生在情感上已產生共鳴。②開展多種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單純的知識教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不同的課文開展了多樣的活動——說:復述課文內容,或根據情節改編成單口相聲,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加了其對文本的理解;誦:大聲朗誦是對課文理解的一個有效途徑,如果我們能靈活運用各種朗誦方法,將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通過播放錄音朗誦,或者讓學生分角色朗誦等,定能激發學生朗誦的興趣,在熟能成誦中達到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的目的,從而收到感染人、震憾人的藝術效果;唱:許多課文都可以和歌唱結合。如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時,我們可以播放《送別》一曲,充分渲染課堂,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們知道,“詩歌”的本意是“詩”與“歌”的完美結合,我們將音樂融匯在文學里,是詩歌教學的一種成功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意蘊;演:選擇一些課文,讓學生自己編故事,自己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學《口技》這類淺顯的文言文,學生可以模仿課文里的角色,再以小組為單位將課文內容表演出來。這樣的教學效果要比教師單一的灌輸好得多;賽:在課堂上開展各種各樣的學習競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活躍性,使學生在你爭我趕的競賽氛圍中迅速進步。
三、多元化評價
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要實行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而不是單單以成績論英雄。比如一個教師能以飽滿的熱情、熱切的關注、殷切的期待去激勵、鼓舞學生,使得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從而逐漸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他就應該被認定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而對于學生,新時代賦予他們更多的期望和挑戰,全面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教學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從培養和激發學生興趣為切入點,去開發學生的潛能與個性,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真正的知識。
總之,新世紀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難而進、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教學是門科學,科學在于求真;教育是門藝術,藝術在于創新;教育是事業,事業需要奉獻。”跨越世紀的語文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破除現成套路,著眼素養、銳意創新。
參考文獻:
[1] 呂達.新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J].人民教育,2001(6).
[2] 吳薇.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創新[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Z2).
[3] 楊樺,鄭可久.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