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摘要:本文以《孫子兵法》中謀略運籌思維為內核,以課程改革為新導向、新理念,探求《孫子兵法》與地理教學策略的契合,達到增強教學策略的縝密性,靈活性、功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策略;課程教學;孫子兵法;地理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至今它的謀略運籌合理內核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它深刻揭示了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戰爭與外交、戰爭與自然環境、戰爭與國家等關系的客觀規律。從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面言簡意賅地簡述了戰爭理論,從四維結構(立體空間三維、時間維)去探索戰爭的規律,囊括了戰爭的構想、謀劃、準備、實施到結束的全過程。
在現代“教學設計”(InstractionalDesign, 簡稱ID)理論上,無論是行為主義:以“刺激—反應”(S—R)學習理論為基礎而推出的代表模型——“肯普ID模型”;還是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結合:以“聯結—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而推出的代表模型——“史密斯—雷根ID模型”;以及建構主義:以“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學習理論為基礎而推出的ID代表模型。它們之間的共性都需要有教學策略、學習策略作為課程教學設計的支架。同時都是為了解決學生必須學習什么(確定教學目標,課程改革變更為課程標準);為達到預期目標應如何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分析確定教學起點,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策略方法);檢查評價預期的教學效果(運行教學評價)的問題。[1]
ID理論思維邏輯的實質等同于《孫子兵法》中的“廟算”,戰略謀劃決策,戰略方案的制定,確定總目標及效能準則,知己知彼,了解敵我雙方及圍繞戰爭展開的一切定數與變數,確定戰術,實施戰略預測,建立戰略模型,運用戰略比較優選決策,根據未來戰爭變化進行設計和運籌,或根據戰爭變數改變而重復籌謀。“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2](孫子:《形篇》)其中度、量、數、稱、勝是孫子運籌戰略中“如履薄冰”謹微地謀算過程。同理,教學策略的謀劃也具有縝密性。
一、《孫子兵法》的“先勝”“全勝”“戰勝”與課程標準目標的擬定
《孫子兵法》在戰略全局上凸顯了一個字“勝”,出發點是“勝”,落腳點也是“勝”。三個子綱“先勝”“全勝”“戰勝”:“先勝”是關于戰爭準備的理論;“全勝”(孫子:《謀攻篇》,“必以全爭于天下,故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是用萬全之策以最小代價獲取全局勝利的理論;“戰勝”是關于用戰爭手段奪取戰爭勝利的理論,主要講作戰指導藝術。“先勝”“全勝”“戰勝”三者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此處強調了戰略謀劃的功效性。
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功效,按照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系統,可以細分為地理言語信息知識系統、地理智力技能系統、地理認知策略系統、地理動作技能系統、地理情感態度系統。通過知識的講解、傳授,以信息流的互相傳遞為手段,達到增強學生五大系統功能功效值提高的目的。由此對教材知識剖析為“先勝模塊”(學習共同體雙向單線溝通,彼此之間一點即通的教學內容)、“全勝模塊”(學習共同體經過雙向復線溝通,才能全面、系統、透徹掌握的教學內容)、“戰勝模塊”(學習共同體經過雙向循環復線溝通,循序漸進、逐級“力戰”突破的教學內容)。三大模塊權重便于教學時間的統籌規劃,便于教學媒體手段的使用,便于靈活制定不同的教法。三大模塊的劃分不同于常規的教學重難點,它是以學習共同體,教學信息技術,從課程標準來綜合分析劃分的結果,它比教學重難點的內涵要深、外延要寬。它的完成是服務于學生五大系統功能功效值的提高。此外還可以將學生群體劃分為“先勝群體”“全勝群體”“戰勝群體”,便于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實施人性個性化教學。
二、《孫子兵法》的“知”與教學謀略中的“知”
《孫子兵法》共用了79個“知”,這些“知”構筑了我國兵家獨樹一幟的戰爭認識論。如“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孫子:《用間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謀攻篇》)。這79個“知”,可以用“先知”“盡知”的“知”來概括,“先知”講的是“知”的時間問題,即要先事、先敵而知;“盡知”指的是“知”的深度和維度問題。“知”主要有“知道”和“知情”,“知道”是知曉戰爭規律,“知情”是了解實際情況,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知道”和“知情”缺一不可。
課程教學策略中的“知”,是知教材、知教學媒體,自知與知學生。其中的自知與知學生,是“知”的核心,也是難度最大的“知”。
自知:任何一位地理教師必須“通、透、悟、化”現代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信息技術,并與地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結合,形成具有前沿性的、學科性質較強的地理教學論。每一堂課都遵循地理教育教學規律,但不可刻板,達到孫子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中的“水”的境界。自知還可以運用孫子“智、信、仁、勇、嚴”的五度自我衡量。“智”:是地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所體現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地理教學能力素質、創新科研素質;“信”:自信于己,施信于人,取信于生;“仁”:是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的學生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要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前提,服務于每一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勇”:果敢,勇決。課堂是一個立體“知識流”“情感流”多向交流復雜的信息開放系統[3], 而時間相當短暫,教師作為信息源主宰者,必須當機立斷,切忌優柔寡斷;“嚴”:思維邏輯嚴密細膩,教態端莊、持重,但不乏激情、活躍與幽默。
教師的“智度”“信度”“仁度”“勇度”“嚴度”構成了自知的本質范疇,也是一堂課是否成敗的關鍵之所在。
知學生:可采用孫子兵法相敵“32法”,深入分析學生已有的地理認知結構。地理認知結構由地理基礎知識、地理思維能力、地理心理認知能力和學生學習地理自我發展情況構成。地理基礎知識: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區別地理特征,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成因的綜合體;地理思維能力:是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地理區域性思維能力、地理人文自然綜合性思維能力的集合體;地理認知能力:是學生課堂教學心理承受能力與元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指抗壓力、抗焦慮能力、意志力、注意力、自我約束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人格情緒的健康;元認知能力是關于學生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控制這些過程的能力。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度”“思維能力度”“心理承受度”以及“元認知能力度”,構成教學學生分析的本質范疇,是一堂課教師能否“有的放矢”,是否有功效的樞紐所在。
三、《孫子兵法》的“戰法”與教學策略中的“教法”
《孫子兵法》戰勝思想是通過戰爭手段奪取戰爭勝利的理論,是《孫子兵法》最精要部分,其中包含樸素的唯物論與辯證法內容,它總體要求“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戰勝”中,分為兩個層次:巧戰而勝,稱之為“取”;力戰而勝,稱之為“戰”。這兩個層次的“戰勝”主要策略思想是:識常變、講仁詭、知虛實、用奇正、善專分、懂久速、曉迂直、兼攻守等。[4]
識常變:常是常規、常法、變是變式、變法。任何地理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以及抽象出來的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必須置于一定“參考體系中”去確定其正確性。在教學中可以參閱愛因斯坦所撰《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掌握其哲理精髓,既講常法又論變法,靈活統一貫之。
講仁詭:詭是仁者之詭,而非不仁之詭;仁是詭者之仁,而非不詭之仁。仁詭統一就是地理知識、概念、規律中正確與錯誤對立的統一,既要闡述正確的,又要樹立錯誤的與之對立,使正確的理論體系更加明確、更加清晰。
知虛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要匆忙下結論,應把知識點講“實”,“虛”出思維邏輯的“空白”,讓學生去填實。宛如國手作水墨畫,一定要留“虛白”,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自我展現空間去想象創造。
用奇正: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無窮,始生莫測。中學地理不是大學科,如果每位地理教師在教法上變化莫測,每一堂課都有“閃光點”,一個學期沒有一節課重復教法,就能觸發學生思維激情,點燃其學習興趣,從而奠定地理科學的正確地位。
善專分:集中優勢兵力,打擊分散之敵,選擇好打之敵,尋求好打之時。這是課堂教學時空策略所在,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用數據、事件、新聞,去“震懾”學生的心理、思維,使之產生反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疏導,有時可設置思維障礙,使學生“置之死地而后生”,這比孔子所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強度更大。
懂久速:貴速賤久。這是教學策略時間分配的問題,教師可權重分配課堂45分鐘。
曉迂直:以迂為直,以直為迂。直接手段與間接手段雙管齊下,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組合運作的教學開放系統,教師如果能縱橫捭闔于其間,充分運用信息學原理進行教學,不急不躁、循循善誘,就能提高課堂的功效。
兼攻守:攻守兼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攻”同時更要讓學生“攻”,攻守相互結合。要讓學生知道“How”——怎么做,“Why”——為什么這樣做,“Other ways”——不這樣做可以嗎,有其他方法嗎?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識常變、講仁詭、知虛實、用奇正、善專分、懂久速、曉迂直、兼攻守的教學策略的目的,在于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從而提高課堂的功效性。
四、總結討論
地理教學策略是教師主體在一定地理教學規律、原則指導下,為了實現課程標準,完成一定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等籌謀預設并實施的系統抉擇方案。美國學者瑞奇魯斯把教學策略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傳遞策略、教學管理策略。這些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停留在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范疇。本文初步以《孫子兵法》軍事謀略運籌去探討、追求其縝密性、功效性、靈活性,而且只作定性敘述,今后引進權重系數,構建數學模型,從系統工程學角度加以引申,力求定性定量結合,地理教學案例與理論結合,探索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中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8.
[2] (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注.十一家注孫子[M].郭化若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32.
[3] 王國慶.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方法及實踐應用手冊[M].北京: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002.
[4]中國孫子兵法網,http//www.szbf.cn.20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