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慧
摘要:風險投資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的、支持創新及科技產業的融資機制,為知識創新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但由于風險投資在籌資、運作、退出機制法律等方面存在著問題,直接制約了我國風險投資的進一步發展。就我國風險投資業以后的發展,文章從中國風險投資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促進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并展望了中國風險投資業的未來。
關鍵詞:風險投資;風險資本;對策
一、我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現狀
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風險投資業起步較晚。經過上世紀90年代至今20多年的發展,風險投資也已初具規模,風險投資在國民經濟特別是投融資體系中的改革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根據《2007中國風險投資年度調研報告》,2006年的中國風險投資業仍然延續了自2004年以來的高速增長態勢,2006年投資金額達到 143.64億元人民幣,比2005年增加22.17%。中國風險投資規模也再攀新高,截至2006年底,中國內地管理的風險資本總量超過583.85億 元,比2005年底的441.29億元高出32.31%;平均單家機構/基金管理的風險資本額達到4.79億元。2006年度,44家機構/基金新募集 240.85億元,比2005年增加23.06%,平均單家機構募集5.47億元。其中,由外資機構主導的投資總量超過109.29億元,占總投資額的 76.1%。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風險投資呈現出以下的一些新特點:
第一,國外的風險投資公司進入速度非常快,從資本總量和投資總額來看,其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了本土風險投資公司。第二,80%以上的投資都集中在產業化的后端,而不是在產業化的前端。第三,投資多元化格局浮現。2006年IT行業獲得的創業投資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且下降趨勢在下本年更明顯,而化工、服務業、新能源行業、機械、電力及加工等有巨大市場發展空間和獨特優勢的傳統行業受到創投界的密切關注。
二、我國風險投資業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投資資金來源比較單調與匱乏,風險投資基金運作方面極不成熟
“2006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中期調研”的數據顯示:考察25家機構新籌集的133億元風險資本,其中,來源于中國大陸的風險資本有34.83億元,包括中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資本(政府和國有獨資公司依然是風險資本的重要來源和主要推動力),占26.19%;來源于海外的風險資本高達98.18億元,包括大型企業、大學基金、養老保險基金等機構及戰略投資者等,占73.81%,是國內資本額的28倍多。可見,隨著外資機構的大量進入以及海外風險資本的沖擊,本土的風險投資機構卻面臨著融資渠道的單調與不暢,長遠的發展受到阻礙。
此外,投資主體傾向于政府也給風險基金的運作帶來很多弊端。一是政企不分的弊病延續到風險投資公司,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行政干預;二是落后的經營機制某種程度上在風險投資公司中復制;三是導致風險投資短期化。
(二)風險投資機構本身不完善
國外風險投資發展的經驗充分證明,有限合伙制是適應風險投資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構的組織形式。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承諾出資99%的有限合伙人,將投資管理全權委托給出資1%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普通合伙人,并將承諾自己將基金2%-3%作為管理費支付給普通合伙人,還允許普通合伙人分享基金凈利潤的20%,但同時保留中斷后續出資的權利,盡管可能要承擔相應責任。
對投資者而言,它是最能降低運作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一種制度安排,同時也能最大激勵風險資本的運營管理者。而我國的風險投資大多采用的是公司制 ,這種制度不利于把基金管理人、職業投資人的利益與投資股東的利益作有機的結合。這種組織形式上的不足以及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上的不健全等,還有公司制機構承擔著雙重稅負,這些都是阻礙風險投資事業成功的關鍵。
(三)風險投資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完善
風險投資發展的制度環境主要包括法律、資本市場以及相關中介機構體系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如截至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風險投資的全國性發案、沒有嚴格的知識產權法、也沒有相關私募基金的規范法律。此外,由于缺乏有力歐地引導政策,尚未形成對風險投資的政策支持環境。新《公司法》、《證券法》、《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對促進和規范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的實施從法律上明確了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采取這樣的組織形式。而《證券法》解決了中國的證券市場遺留下來的股權分置問題等。但有關支持風險投資發展的稅收政策、引導基金政策以及保險資金參與風險投資的政策等,仍還在研究制定之中。
(四)外國的風險投資紛紛進入我國,對我國本土風險投資業的發展造成很到壓力,同時還缺少引導他們為我國自主創新型經濟作貢獻的對策。
自從2004年以來,外資的實際投資量已經超過了本土的投資量,而且獲得很高的回報。如何利用海外的風險資本促進我國自主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新的經濟任務。
三、發展我國風險投資業的建議
(一)轉化政府在風險投資中所承擔的角色
西方國家風險投資的歷史證明,政府對風險投資的支持應該是“支持而不是控制,引導而不是干預”。這是因為在風險投資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責不是提供資金,而是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投資過多,不利于風險投資業的正常發展。政府資金的作用主要是帶動民間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發揮示范和引導作用。
我國大部分風險資本不敢把資金放在種子期,主要是由于種子期沒有像樣的運作模式,很難判斷成功與否,投資風險很大。因此我國政府可以借鑒以色列在這方面的成功經驗,直接投資建立多個孵化器(政府給于85%的資金支持),為企業提供實驗室、試驗設備和管理方面的指導等,為其他風險資本順利投資初創期、成長期、擴張期及成熟期做好準備。而對于剩下幾個階段風險企業的發展,政府重在對于風險投資的支持與引導,不應該深度介入和主導VC行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最為重要。
(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1.政府提供虧損補貼。美國1982年通過的《小企業投資法》規定,可以用年度R&D經費支持小企業發展技術創新活動;加拿大安略省為鼓勵私人風險投資,對向高科技風險企業投資的個人入股者,給與投資總額的30%的輔助金。新加坡政府規定,凡投資于高科技產業的企業,連續虧損3年者可獲得50%的補貼。因此中國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法規,加大對于風險投資虧損的補貼,從而可以有效引導大量游歷于風險資本之外的民營資本進入該領域。
2.利用“杠桿融資”將銀行的資金引進到風險投資行業中來。鑒于目前銀行集聚了大量的資金,但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不足而不愿意涉足于風險投資領域。為鼓勵銀行資金進入風險投資行業,我國政府可以借鑒美國SBA(小企業管理局)采用引導銀行資金參與風險投資的模式,“杠桿融資”模式。該過程是SBA以往年風險投資的投資失敗損失的金額的比例為基礎,例如損失了8%,擬定來年的財政撥款計劃,以8%的金額要求撥款。當總統批準后,該8%的金額資金,作為政府將承擔的損失。以次撥款來的8%的資金,并以政府信用為擔歐保,委托給某個發行債券的機構,由他們到公開市場上去,發行余下92%金額的債券,所融得資金可以放大,再將這些發行債券融來的資金,支持小企業投資公司進行風險投資。而購買政府這樣債券的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政府出資杠桿融資的模式是:政府財政撥款承擔損失帶來的風險,以此作為杠桿一端,杠桿的另一端就是以政府的信譽為擔保去發行債券,融得較財政撥款放大約20倍的資金。
對于中國的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可以借鑒美國關于“杠桿融資”的模式,引導銀行的富余資金參與其發展。
3.積極促進保險資金在風險投資領域的有效參與。雖然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創業投資管理企業暫行辦法》允許保險行業進入風險投資行列,但如何參與還是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由于保險資金本身規模大和穩健保險的資本特性,大量的保險資金組建的風險投資資金,往往以科技企業創業的后期為投資載體,這樣就沒有完全解決中小企業創新過程中的“權益溝壑”問題,因為中小企業在前期更加需要資金支持。
關于這一問題,我國可以借鑒1994年美國提出的“參與證券”方式,此方式將保險資金引進到風險投資行業中來,既解決了風險資本金的來源問題,又解決了保險資金參與風險投資導致轉向創業后期的投資問題。“參與證券”的方式的具體操作為:小企業管理局以政府信用為基礎替那些從事股權類投資的小企業投資公司公開發行長期債券提供擔保,而且長期債券的定期利息也由小企業管理局代為支付,只有當小企業投資公司實現了足夠的資本增值后才一次性償付債券本金,并一次性支付給小企業管理局10%左右的收益分成。通過“參與證券計劃”,使小企業投資公司獲得的資金具有了長期性質,小企業投資公司無須像以前那樣只能短借短用資金,而得以向創業企業提供長期股權投資。保險資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持有這類長期債券,從而實現對風險企業整個發展階段的支持。
4.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發達國際風險投資發展的實踐表明,稅收優惠政策對風險投資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各國政府均采用減免稅收的辦法來支持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稅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刺激長期資金投向風險投資業,包括養老金、保險金和各種金融機構向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二是鼓勵私人投資者投資非上市企業的有關個人所得稅和怎本所得稅的稅收優惠;三是鼓勵股權投資而非債務的稅收政策。
但是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對風險投資業的支持政策的制定比較滯后,實施了的優惠的政策范圍明顯偏窄,優惠的幅度也不大。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進一步拓寬優惠政策的范圍,提高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究和生產企業的政策優惠幅度,降低高技術企業所得稅率,對不同層次(國家、企業、單位)和不同性質(職務成果、個人成果)科技人員引科技成果發明所得免征所得稅。完善企業法規,避免雙重征稅等,來鼓勵民間資本對于風險投資行業的進入。
(三)引導和探索適合國情的風險投資組織形式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風險投資機構的組織形式基本上都是公司制。與有限合伙制相比,公司制無論設計多么周密,最終都難以解決高運營成本、高代理成本和弱激勵機制這三問題。隨著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我國風險投資機構可以適當引進有關合伙制的一些制度設計,約定投資存續期,或組建幾家有限合伙制風險投資公司進行試點等。待中國市場進一步發展成熟、法律環境更加完善及風險投資人專業化后,可以考慮將有限合伙制發展成為我國風險投資組織的主流模式。
(四)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
風險資本的退出是風險資本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風險投資的成功與否最終取決于資本退出的成功與否。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應包括:主版市場、中小企業版市場、創業版市場以及產權交易市場,以改善我國風險投資退出的市場環境。
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首先要積極推進09年新推出的創業版市場,因為我國主版市場與中小企業版市場對于中小企業的上市要求都較高,不能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與退出問題。其次要規范和發展產權市場,將未上市的股權交易納入到產權交易或者技術產權交易所的交易范圍內,對其進行規范。 通過產權交易所或者產權中介公司進行產權交易,可以將產權交易市場和并購市場結合起來,完善產權交易市場的交易功能。
(五)引進外國風險資本促進創新速度加快的模式和經驗,為創建自主創新型國家作貢獻。同時還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避免外資對于我國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移植于他國,而我國卻沒有絲毫受收益。
參考文獻:
[1]談毅,展望自主創新戰略下的中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前景[J].中國風險投資,2006,5(3)
[2]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2006年上半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發展分析[J]. 中國風險投資,2006,5(3)
[3]張路洋,美國風險投資有限合伙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徐冠華,發展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創新[N].科技日報,2006-05-16
[5]劉崇興,中國風險投資困境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2007,1
[6]周敏,中國風險投資2006盤點于2007展望[J].科技智囊,2007,2
[7]付劍峰,對中國風險投資業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7,5
[8]李季,中國風險投資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