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摘要:當前推出生豬期貨已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重要的是衡量其推出的時機及緊迫性;在當前甲型H1N1病毒肆虐的情況下,各國豬肉市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進而影響了其下一步的生豬生產。本文在分析了當前疫情情況下,論述加快推出生豬期貨對我生豬生產的必要性。指出生豬提貨的推出有利于人們增強防病防疫意識;有助于提高豬肉品質,從而擴大出口,保證我國生豬養殖戶不斷增收;有助于在我國建立生豬定價中心,爭奪國際定價權,提高生豬養殖業的利潤。
關鍵詞:生豬期貨;甲型H1N1;豬流感
一、當前甲型H1N1疫情對世界各主要生豬生產國的影響
豬是全世界食用家畜中飼養量最大的,一旦爆發疫情,勢必要大量屠宰撲殺,使得養殖業、屠宰業、肉食加工業、飼料生產業受到災難性重創,隨之造成的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和肉類食品短缺,甚至對全球經濟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1.對美國和歐盟生豬貿易的影響

這次甲型H1N1疫情是在墨西哥發現的,美國最先受到影響。由于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通過美國可能已經向世界各地開始傳播了。其中美國又是世界生豬生產大國,歷年來生豬存欄數和豬肉產量都僅次于我國,占世界第二位。目前生豬存欄量超過6000萬頭,豬肉產量逼近1000萬噸,生豬年銷售額為10億多美元,養豬行業每年為美國創造75~80萬個就業機會。豬肉人均消費量31公斤,在肉類中排第二位。受疫情影響,在CME市場,生豬期貨合約價格4月28日盤中急劇下跌,5月合約報63.4美分/磅,下跌2.6美分/磅。4月27日,即交易商對豬流感在人類間爆發的消息做出反應的第一個交易日,生豬期貨價格跌停,下跌3美分/磅。在當前嚴峻的疫情面前,人們往往避開餐館等公共區域,美國對墨西哥的豬肉出口將不太可能增長。疫情發生后,亞洲地區的中國、泰國和菲律賓迅速作出反應,禁止從墨西哥和美國進口生豬和豬肉產品,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效仿,可能對美國豬肉的出口和消費產生不利影響。由于疫情的后續反應,美國等國家飼養生豬的數量將受到抑制,生豬存欄量會下降,同時考慮到生豬生長的周期較長,預計美國等國生豬生產很難在較短時間恢復,進而一旦疫情結束,國際市場上生豬供應出現供小于求的局面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歐盟是世界上第二大豬肉生產地區、第一大豬肉出口國和進口地,歐盟在世界豬肉貿易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被這次豬流感的對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最近,歐盟委員會為了消除人們的心理恐慌,打消那種流感病毒會通過食物傳播的念頭,已改稱“豬流感病毒”為“新流感病毒”,主要是為了避免人們誤解它是一種動物疾病,否則會對生豬出口等行業造成更大的打擊。
2.對我國國內生豬市場及生豬貿易的影響
回顧2004年~2006年由于豬藍耳等疫病的肆虐,我國生豬大片死亡,生豬供給急劇下降。2006年~2008年全國活豬平均價格高漲導致了我國物價的飛漲。尤其2008年4月份前后創下罕見新高,全國出欄活豬平均價格達17元/公斤左右。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部分地區甚至沖破20元/公斤大關。隨后,全國豬價開始“跳水”呈快速下跌勢頭(見圖1)。2009年的豬市已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所以我們不得不發出2009年生豬市場的 “負紅色-虧損”警報。毋庸置疑的是,豬流感的爆發會加劇近段時間以來的豬價低迷狀況。
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1月份我國進口豬肉1.05萬噸,價值1146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42.2%和43.5%,而這些進口豬肉主要來自歐盟和美國。盡管中國人口眾多,但在豬肉方面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進口量不到總產量的百分之一。中國每年從墨西哥和美國進口的豬肉加在一起,也不過幾十萬噸。所以,就目前的疫情來說,豬流感對中國豬肉進口影響并不大。而對于豬肉出口來說,由于中國豬肉生產長期的質量問題(如濫用“瘦肉精”,農藥殘留,買賣病死豬肉,給豬注水等)的困擾,生豬出口一處于低迷狀態。若中國能繼續做到不發生疫情,并適時推出生豬期貨,提高生豬品質,對擴大豬產品的出口市場說不定是一個潛在的機遇,對09年處在虧損邊緣的養殖戶或許會出現一線生機。
二、在當前疫情下加快推出生豬期貨的重要性
1.在當前豬流感疫情下,加快推出生豬期貨步伐,有利于人們增強防病防疫意識
近20年來,我國養豬業經歷著由傳統粗放的小農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現代化養豬模式轉變。近幾年豬病肆虐中國,給生豬養殖戶帶來了巨大損失。自2004年起,養殖業的疫情幾乎沒有間斷過:禽流感、無名高熱、藍耳病等連續出現,每一次的沖擊對于養豬業來講都是致命的。由于技術力量薄弱,抗疫病能力低,尤其是2006年9月開始的豬藍耳病打擊,使得農民養豬戶一蹶不振,并造成了豬肉價格的飛漲。據2008年農業部月公布數據,2008年1~5月,全國發病豬總數為4.5萬頭,死亡總數為1.8萬頭。疫病成了生豬養殖中除價格和成本風險外的最主要的風險之一。生豬防疫系統薄弱,生豬疫病防治工作缺位等問題,在豬流感爆發的今天,給我國生豬市場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生豬期貨的推出,有利于我國發展集約化、規模化養豬之路。通過標準化的期貨交易,有助于引導生豬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加快品種改良和科學養殖的進程,充分體現“優質優價”的市場規律,促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的形成,進而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治體系。大中型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推行“期貨+訂單”的新模式,聯合養殖場、農戶共同經營,合理組織生產,共同防治豬疫病。豬農也可以借助大企業的養殖技術、資金和疫病防治上的優勢,在行情好的時候,擴大養殖規模,實現科學養殖,盡快走出小農經濟和作坊式生產模式,提高經濟收益。同時生豬期貨的推出也有利于我國留住基層獸醫人員,構建基層獸醫體制,從而為我國建立有效的生豬疫病防控體系做出貢獻。
2.在當前豬流感疫情下,加快推出生豬期貨步伐,有利于提高豬肉品質,從而我國擴大出口,保證我國生豬養殖戶不斷增收

2008 年全球主要豬肉生產國生豬屠宰總量將達 9713 萬噸,其中中國居首位,為 4470 萬噸,占一半,是排名第三位的美國 1068 萬噸生豬產量的 4 倍。美國既是世界第三大豬肉出口國,又是第三大進口國.進出口量都占18%,(豬肉出口量排在第一、二位的是歐盟和加拿大,分別占42%和20%。)美國年豬肉產量900萬噸左右,出口量一般在8%~10%,2003年出口豬肉77萬噸。日本是美國豬肉出口的最大市場,約占整個出口量的47%,日本進口豬肉的70%來自美國。加拿大也是豬肉生產大國,每年大量出口豬肉。
我國每年生豬出欄量及豬肉生產、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占據世界總量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國豬肉出口在全球豬肉貿易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小,這與世界第一生豬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見表1)。
中國出口受阻的最核心的原因是豬肉品質、疫病和藥物殘留等達不到國際標準,無法打入國際市場,連韓國這樣的二流豬肉市場也很難進入,只能以低價格方式進入較低端的市場。由于中國沒有得到OIE的無病區認可;
豬肉安全質量達不到國際平均水準,日本、歐盟、美國等對中國豬肉品質不予信任,出口到這些一類豬肉市場極為困難。在生產成本方面,中國豬肉的生產成本低于歐盟國家,但高于巴西、美國和加拿大。中國在產品質量、成本方面的劣勢及保鮮技術等其他一些因素的落后等導致了我國豬肉出口打不開國際市場,貿易額不及第三大生豬生產、第二大豬肉出口國美國的一半,出口地也主要局限于香港、澳門等地。日本60%的農產品依靠進口,如果進口食品未達到標準,不允許進入日本。在進口產品檢驗方面,日本規定對不同時間進入日本的同一種商品,每一次都要有一個檢驗過程,對限制進口的產品更是針對性地實行復雜的檢驗手續,中國往往在出口質檢中被發現問題導致出口受阻。緣此,中國豬肉出口取決于質量安全控制水平的提高。
其次,中國食品安全意識較差。有些養豬散戶,由于養豬利潤過低,病死豬舍不得毀掉,而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市場,這些肉大多被加工成了火腿、肉松、熟食等流入我們的餐桌,不僅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還對國內外豬肉消費市場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第三,出口機制不合理,只允許外貿部門出口,將大型龍頭企業拒之門外。仔細分析中國出口的形勢,世界的畜產品市場就在我們的國門口,俄羅斯和日本仍然是主要的肉類進口國,其2007年兩國肉類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0萬噸和250萬噸的水平,但我國生豬出口不進反退,出口機制的問題著實制約我國生豬出口產業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我國可以借助生豬期貨的交割制度引導生豬養殖的高標準化,降低疫情病毒和藥物殘留率,提高豬肉質量安全水平;通過規模化和產業化養殖降低生豬成本,利用價格優勢和國際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擴大出口額,并進一步爭奪生豬國際定價權,提高生豬養殖業的利潤;由于甲型H1N1疫情的爆發,國際生豬市場上將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供小于求的局面,也為我國搶奪國際市場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當前的甲型H1N1疫情,對于中國來說,一方面要杜絕疫情的發生、穩定豬肉市場、提高養殖戶的信心;另一方面應該主動地引導進出口轉向,積極尋求海外市場,轉“危”為“機”。生豬價格波動風險影響生豬養殖戶的收入,利用期貨市場“先賣后養”保障養殖戶增收;養殖戶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回避價格風險,增加收入;生豬期貨促進生豬出口從而可以促使生豬養殖戶收入不斷增長。
3.在當前豬流感疫情下,加快推出生豬期貨步伐,有助于在我國建立生豬定價中心,爭奪國際定價權,提高生豬養殖業的利潤
國際定價權往往是指的是某地或者某個機構在某種商品上的定價能夠左右或者嚴重影響國際上對該商品價格的定價的能力。而國際定價權主要體現在期貨定價權上,大宗商品定價基本采用的是期貨定價方式,國際貿易的慣例是商品的到岸價等于期貨價格加現貨升貼水。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擁有國際定價權的一方,在談判中占有相當的主動;同時,定價權和話語權也是一個國家實權和企業實權的綜合表現。
我國在大多數商品領域沒有國際定價權,這使得我國在大宗商品的進口上吃了很多虧。在生豬市場上,我們不能重蹈覆轍,必須抓住時機,將國際定價權抓到手上。
慘重的損失無不彰顯出國際定價權缺失之痛,要扭轉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的局面,必須奪取國際貿易定價權,而關健在于取得國際期貨市場的定價權。我國作為豬肉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要想在豬肉國際貿易市場上擁有定價權,就必須建立生豬期貨市場,因此,推出生豬期貨勢在必行!今年7月21日韓國的瘦豬期貨合約正式掛牌,我國搶奪國際定價權再次失去了良機,一旦韓國形成亞洲地區生豬價格的定價權,勢必對我國的生豬出口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我國要盡快推出生豬期貨以爭奪生豬的國際定價權,建立生豬定價中心。推出生豬期貨后,通過發揮我國市場、消費大國的優勢,擴大交易規模,形成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權威價格,影響國際價格的形成,讓國際資源在中國的期貨市場上按照“中國價格”、“中國規則”、“中國標準”進行交易,進而擁有生豬的國際定價權。生豬期貨上市后,將有助于形成全國性的生豬價格,通過高效率的期貨機制迅速傳導到全球各地,增強我國在國際生豬貿易中的“話語權”,擴大出口,實現我國從生豬大國到強國的轉變,進而增強生豬價格的國際影響力,擁有生豬國際定價權。
當前,受美國交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經濟的放緩限制了我國經濟的增長,國家采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保持經濟健康平穩的運行。隨著政策下帶動下股市及期市的回暖,金融環境的穩定為生豬期貨的推出制造了良好的氛圍,因此,我們及早推出生豬期貨以為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鋪路。而源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疫情的爆發,為我國生豬期貨的推出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我國加快推出生豬期貨使盡早盡快建立一個健康的生豬產業提供了東風。
參考文獻:
[1]馮永輝 2009年國內生豬市場分析預警報告 中國豬網評論 2009.4.8
[2]周中等 “期貨+訂單”促生豬生產走出困境[J]財經界,2007,(07)
[3]劉文元 產業鏈避險需要生豬期貨[J]中國農業科學與技術,2007,(09)
[4]紫薇 推出生豬期貨有益于生豬產業鏈的發展 [N]期貨日報,2008-02-05
[5]李寧,李龍濱 對我國生豬期貨上市問題的淺析[J]現代畜牧獸醫,2006,(08)
[6]何蒲明 我國生豬期貨上市問題的研究[J]飼料工業,2007,(03)
[7]王長梅,王翠蓉 如何看待將“出爐”的生豬期貨[J]飼料廣角,2006,(09)
[8]李晗虹 生豬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生豬期貨交易[J]飼料廣角,2007,(13)
[9]李磊 發展畜產品期貨推動畜牧業現代化進程[N]期貨日報,20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