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平 史 琦
摘要: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提出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這個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前提下,更顯示出我國的監管體制不能適應國情的需要,我們根據現實思考新的監管模式來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金融監管;監管體制;混業經營
一、我國金融監管之視角
分業監管是根據金融機構及其業務范圍的劃分,有多家專業監管機構分別進行監管。目前分業監管較為普遍,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銀行,銀行總監察局和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共同負責銀行業的監管。加拿大銀行主要從信用控制的角度進行監管,銀行總督察局則主要監管銀行經營是否安全穩妥和守法,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主要負責為銀行提供資金,管理方面放入援助,增強公民的信心。
贊成分業監管者認為即使金融業傳統的職能分工特征正在減弱,但是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仍存在重要區別;分業監管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更強,監管目標明確;單一監管機構體系龐大,內部協調和管理的成本將是不小的開支,而且處于絕對的監管壟斷地位,容易出現官僚主義。
混業監管是由一家監管機構承擔監管職責,將金融業作為一個互聯的整體統一的進行監管。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很多國家轉型為混業監管。以英國為例,90年代英國“金融大爆炸”將英格蘭銀行監管部門、證券投資委員會和其他金融自律組織合并,成立了新的綜合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局(FSA)”,負責對銀行、住房信貸機構、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的審批和審慎監管。
混業監管的支持者認為這種監管體制有很多優點:首先,全面,廣泛,統一的監管體制更適合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能夠更為靈敏地發現多樣化經營的金融結構不同業務部分存在的問題。其次,集中監管可實現規模經濟,有利于節約行政成本。再次,混業監管還可以減少被監管者的奉行成本,因為被監管者只需要與一家監管機構接觸。此外,混業監管能夠提高效率,避免了過分的職責交叉,機構重疊和互相掣肘,同時實現監管資源共享,能夠對監管對象進行有效監管。
二、我國金融監管之現狀
1993年之前我國的金融市場范圍比較窄,實行的是由中央銀行全權負責的監管,但是隨著金融業的擴大,我國在1993年進行了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金融業開始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制度。商業銀行主要從事信貸業務和其他服務性中間業務,銀行提供的金融商品少,盈利渠道單一,不允許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相互直接投資,金融資本的規模擴張被制約,也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業務經營多元化和綜合化,往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保險于一身,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全面、優質的商業銀行服務,以滿足客戶多層次、多樣化的業務需求,擴大市場占有率,在業務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我國目前法律規定的仍是分業經營的模式,但是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我國目前己在政策上打破了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業四業之間的資金壁壘,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業之間的“合作”與業務交叉有了明顯進展,為下一步的規范的“混業”經營莫定了基礎。
尤其是目前我國“一行三會”的監管模式已跟不上金融創新的腳步,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如雨后春筍般涌入市場,而央行與三會之間呈現出監管真空的狀態,大多數監管還屬于一事一議,對個別機構的臨時監管等層面上,對于各種金融機構迅速發展對沖基金、私人股權基金業務,而且以內部的基金或基金的基金等形式設立和經營機構,目前的監管法規和手段都顯得力不從心。金融創新的初衷是規避金融風險,而金融創新發展到現在,某種程度上說它的卻規避了相當一部分的金融風險,同時,由于缺乏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它又帶來了新一輪的金融風險。例如,我國期貨市場近期推出期貨投資基金,目的在于使投資者減小風險的同時有高收益,將期貨市場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散戶資金集中投資,分散風險,事實證明這類產品是合理的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我們進行投資的時候也應注意到產品本身的風險問題,包括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等,由此可見,要想更好的對其進行風險規避,使產品不僅合理化,更要合法化,那么,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志在必行。
就我國當下的金融監管模式,中央銀行已不再實行對銀行的監管,而是由一個獨立的部門——銀監會進行統一監管,而中央銀行將權力主要集中在貨幣決策和最終貸款上。中央銀行作出貨幣政策的信息來源大部分是通過三會整理集中的,由于市場本身的信息不對稱和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滯后影響,使得央行對于推動和穩定整體經濟的運行暴露出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三會之間在進行各自運作監管中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進行金融控股,這一投資方案很早被提出,但由于銀監會和保監會都不能只憑自身的職能決定此方案的實施,需要報請國務院審批。例如,近期的交通銀行投資中保康聯事件重新提上議程,中??德摰墓緺顩r已不再適合繼續經營下去,國務院已原則上通過認可,上海大部分交行的營業網點開始代理中保康聯產品,只是等待保監會的通過即可實施此方案。這樣的流程無疑增加了投資成本。那么金融監管的改革與完善也應包括重新對金融機構的職責劃分和利益沖突協調,以及對新業務的劃分監管歸屬。
三、我國金融監管之要求
(一)金融全球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趨勢的影響
這種趨勢的繼續發展,改變了金融業的市場環境,使其傳統的業務界限和行業分工日漸模糊,條塊分割局面也已被打破。這無疑會影響到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變動。的確,美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全球的金融危機,除了各個國家都存在的金融監管問題之外,金融全球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也為這次危機的蔓延提供了基礎。美國房地產市場資金驟然斷裂,各個金融機構報出巨額虧損,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美國資本市場深幅調整,貨幣市場的流動性驟減,同時這些金融資產所依賴的實體經濟也深受影響,造成消費下滑,就業下降,危機迅速擴散至世界各國??梢?在金融全球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今天,為防止我國金融市場以后重蹈覆轍加強金融監管與國際間協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客戶需求的綜合化要求
這種要求要求我國金融業必須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而實行混業經營則是最優的出路,即在一家金融機構能得到多種不同的金融服務,這就要求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不斷推進金融創新,組建“金融超市”以滿足顧客的需要。這樣大量金融創新產品的集中對于風險規避和金融監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種類衍生品的目標不相同,實行統一監管易出現較大的文化差異沖突,而且統一監管機構的權力過大會造成官僚主義,從而導致潛在的價值損失:實行分業監管易造成各監管機構之間的難以協調,管理成本高,規模不經濟,所以,我國針對客戶的綜合要求實行混業監管是最好的選擇。
(三)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漸開放,為達到我國在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的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以混業經營方式為主的跨國金融集團公司將從各種渠道分別進入中國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從分業逐步走向混業經營,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服務貿易業的過度摩擦。上海作為我國典型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近幾年,大量的外資銀行進駐中國市場,而我國的商業銀行的開放程度和金融創新都相對薄弱,有效地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無疑是為提升我國本土的金融機構保駕護航。
(四)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信息共享的趨勢必然會導致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整合,從而模糊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業務、保險業務之間界限。如果中國繼續走分業經營監管之路,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各監管機構間的信息不對稱將無法消除,決策的滯后,甚至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混業經營模式下,信息高度透明化,我們利用信息技術的進步創建信息共享平臺,為我國的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多因素要求我國不能局限于分業經營,監管,分業監管所隱含的矛盾日益凸現。銀行、證券、信托、保險之間業務的混合削弱了分業監管的基礎業務,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提供具有替代性的金融產品。同時銀行、證券、信貸、保險業之間資金和業務往來的日益密切增加了分業監管的難度,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直接、間接的聯通運作。集團公司控股下的混業經營使現行的監管效率低下。金融創新導致監管重疊與監管缺位并存。中央銀行對信托業的監管與貨幣政策的目標產生矛盾。解決我國金融監管面臨的問題,要實行金融業的統一和協調,從提高現行監管體制效率出發,建立適應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發展需求的金融監管體制?,F實要求我們發展混業經營,形成新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混業監管機制。
四、我國金融監管改革之己見
由于金融業的發展,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我國現有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的要求,要想讓金融健康快速的發展,我國就必須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進行變革。我國現在處于完全分業經營和完全混業經營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就應該選擇處于分業監管和混業監管之間的一種特別的監管體制。
現在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案有以下幾種:一是繼續維持分業監管模式,同時另設或者指派機構,負責協調3家監管機構的關系;二是以混業監管來應對混業經營的發展,即像英國一樣實現三家的合并,對金融業實行統一的監管;三是提出一個新的監管體制——間與分業和混業之間,建立一種過渡性、折中性的替代方案,有利于下一階段向混業發展。
現在在中國,第三種方案是有效的,并且是可行的。即就是在現有的“一行三會”的基礎上,把中央銀行的職能獨立出來,形成貨幣決策委員會,專門的掌管國家的宏觀政策,有效的執行其貨幣決策權。同時成立專門的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來管理我們的“三會”,還要同“三會”并列成立它們范圍之外的一個新的部門來監管金融創新的新產品和信貸監管。 讓這個專門的委員會做“三會”及一新部門的協調管理機構,這個機構也可以為中央銀行提供參考。同時研究銀行、證券和保險監管中的重大問題,協調銀行、證券和保險的業務創新與有關的監管政策,對外開放及有關規范管理等。通過定期磋商機制,可以及時交流有關監管信息,界定業務交叉中的監管責任,解決分業監管中政策協調和配合問題,提高混業監管效率和整體水平。
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我們現在監管的真空。以金融控股公司為例,盡管我國目前的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我國法律也沒有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近來金融控股公司在不斷誕生或抓緊籌建,金融控股公司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業新的組成部分。民生銀行與加拿大皇家銀行合資成立的基金公司正上交證監會報批,光大銀行則正在發起申請控股或成立一家期貨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紛出是大勢所趨,但卻對監管提出了挑戰,有關的法律久拖不決。他們在挑戰我們的法律灰色地帶,在新的監管模式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就可以行使其職權,對這些金融控股公司進行管理。
那個新的部門可以對當下隨時出現的金融創新進行監管。這三年間上證指數先從998點呼啦啦漲到6000多點,而后又嘩啦啦跌到3000點不到,就像過山車一樣刺激,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美國的次貸危機是由于次級債證券化這種金融創新產品導致的,美國各大銀行都有房屋貸款業務,銀行通過信用記錄、其他債務、流動資產、收入等變量把貸款人分門別類,然后把同一類人的債務打包合在一起,證券化上市再轉買給基金和散戶。其中風險最大、信用最差的那一部分貸款人的債務證券化后的產品就是所謂的次級債。美國的慘痛教訓給我們莫大的啟示,監管的失策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制約,我們現在在金融創新方面監管的空白可能一度引起中國的潛在危機,所以創新監管部門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我們提出的新的監管模式——擴大中央銀行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管理金融監管委員會和貨幣決策委員會,其中的金融監管委員會協調三會與金融創新監管委,將更有利于我國提出的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實現我國金融市場的完全開放與健康穩定發展,讓我國在世界經濟中角逐,使其有更廣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宋清華,李志輝.金融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韓漢君,王振富,丁忠明.金融監管[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孟龍 .金融監管國際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