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芳
摘要:本文是基于對2007年頒布的新財務通則再次分析的基礎上,著重對財務管理的改革工作進行了分析。認為賦予企業自主的財務管理權、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設和由內到外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三個方面是新通則的三大主題改革之處。
關鍵詞:新財務通則;財務管理;改革
財務通則是國家財政部門專門針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制定的相關準則。2007年,新的《企業財務通則》開始施行,針對企業貫徹實施問題,財政部又先后發布了《關于實施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7]48號)和《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8]34號)。新財務通則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發生了重大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本文將對新通則再次深入分析,試圖探究財務管理的重大改革方向。
1.新財務通則頒布的背景
目前,我國許多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特別是大型企業并沒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一樣,建立完善的財務危機預警機制,財務管理也存在管理薄弱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會導致財務舞弊、財務風險等危機。另外,我國的資本市場建立不是很完善,學者通過研究達成共識:中國的市場是弱勢有效市場。換句話說,我國的企業不能通過市場化的運行特點完善自己,反而是種種漏洞傷害了企業,使企業背負了太多的風險,導致整個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揭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凡是不重視財務管理工作的企業都紛紛倒閉或者破產。再者,現存的中國法制不甚合理,中央領導一直在提倡建立有效的法治社會,但是收效甚微。
盡管我國的財務通則一直在更新和完善,而且在2007年頒布了新的財務通則,但是卻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新的財務通則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是眾多專家參考了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眾多大型企業和發達國家的財務管理工作的經驗編輯而成,而且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時代的產物。此次修訂,一是適應全面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貫徹落實公司法的需要。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不僅包括現代企業組織制度,還包括現代企業財務制度、現代企業會計制度等。公司法要求公司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財政部門的規定建立本公司的財務、會計制度,隨著會計準則等的出臺,會計制度已逐步地完善。對原《通則》同步修訂、施行,有利于全面推進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財務制度建設。二是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政府不宜過多地采取直接方式管理國有企業的內部事務,而應當通過法律規范對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涉及的財務行為提供指導。三是適應促進企業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需要。科學管理和決策,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適應保護和平衡企業各方利益的需要。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確認了股東財產和公司財產的分離。投資者依法行使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公司法人可依法對公司擁有的財產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五是適應實現企業財務制度創新的需要。現行制度把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確定為對會計要素等進行計量、核算和納稅扣除職能等方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國家稅收制度逐步健全,財務制度的納稅扣除職能被取代;隨著會計制度的健全和會計職能逐步回歸,財務制度中關于企業交易、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的內容也已被取代。
以上是新財務通則的重點強調的內容,下面將從微觀之處重點分析財務管理工作的改革處理。
2.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大改革之處
2.1切實賦予企業財務管理的自主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事項的復雜性要求企業有靈活多變的財務管理決策。特別是之前的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政府多是直接干預,減少了企業自己的決策權,這不僅不能增加靈活的應變能力,也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的要求。新通則改革了財政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方式,比如通則第8條規定:“企業實行資本權屬清晰、財務關系明確、符合法人治理結構要求的財務管理體制。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有效的內部財務管理級次。企業集團公司自行決定集團內部財務管理體制。”第9條指出,重大財務事項應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另一個亮點是,通則要求企業建立財務決策回避制度,對投資者、經營者個人與企業利益有沖突的財務決策事項,相關投資者、經營者應當回避。對于一些具體的財務會計處理方法,國家也規定企業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比如:第26條明確規定:“企業自行選擇、確定固定資產折舊辦法,可以征詢中介機構、有關專家的意見,并由投資者審議批準。”此外,通則在第32條還規定企業有自行建立各項資產損失或者減值準備管理制度的權力。以上的種種規定表明國家已經由全面控制轉向下放權力的重大轉變,這不僅使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更多的考慮了自身的環境決策,更重要的是這是我國財務管理工作中取得的重大實質性突破。
2.2有效保護投資各方的利益
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弱勢有效市場,因此,對投資者的保護有很大缺陷,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沒有發言權,往往是不能利用“用腳投票”的方式做出選擇,即使選擇離場,也是忍痛割肉,所以在我國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問題一直以來都得不到有效解決。新通則分別對出資各方規定出資的證據做出如下規范:一是企業籌集的實收資本,應當依法委托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驗資報告,而不管這些實收資本以何種資產形式籌集;二是企業依法取得各類財政資金,來源不同,處理情況也不一樣。例如,屬于國家直接投資、資本注入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增加國家資本或者國有資本公積,而屬于貸款貼息、專項經費補助的,作為企業收益處理;三是企業依法以借款、發行債券、融資租賃等方式籌集債務資金的,應當明確籌資目的,根據資金成本、債務風險和合理的資金需求,進行必要的優化資本結構的決策,并簽訂書面合同。并且,新通則對企業各類財務活動進行規定和指導性規范,要求企業“按照制定的財務戰略,合理籌集資金,有效運營資產,控制成本費用,規范收益分配及重組清算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監督和財務信息管理”,并與新發布的會計準則保持一致,也與修訂后的新《公司法》和《證券法》等相銜接。這些規定不僅從企業內部規范了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而且從外部用法律的形式硬性規定了財務管理的種種條例。這是新財務通則與其他配套法規共同作用而帶給投資各方的具體實在利益。
2.3財務管理信息化,提高效率
信息化社會這個名詞對于我們并不陌生,為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企業的財務管理也應該加快信息化的步伐。新《通則》在財務管理方面第一次提出將信息管理制度化,企業可以建立財務與業務一體化信息處理系統,實現財務、業務相關信息一次性處理和實時共享,大型企業集團因此可以實行資源優化,信息共享,降低成本。企業將通過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加之網絡技術的大范圍普及,有效的減少人工管理成本,減少人為因素,加大客觀計算的精確性。另外,信息化的流程操作將使得財務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對各環節的財務控制更加高效。對于財務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是新財務通則的又一項重大改革措施。
新財務通則的頒布對我國的財務管理的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變化和加強的方面很多,但是本文只是就“改革”一詞而言的,著重分析了我國財務管理的改革之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改革措施將會給我國帶來真正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李敏,李嘉毅.企業財務通則應用指南[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財政部企業司.企業財務通則解讀[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3]財政部“財企[2008]34號”《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S],2008.
[4]企業財務通則.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