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晉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企業所得稅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出臺,2008年1月1日正式實行。新企業所得稅法將“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總體稅制改革精神一以貫之,完成了適用范圍、稅率、扣除標準、優惠政策的“四個統一”,標志著我國稅制進一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透明化。這部法律的出臺,標志著內資和外資企業“異稅”的時代即將徹底宣告終結。
新稅法有著許多亮點,細化明確了許多概念,便得征納雙方在實際工作中的操作更有依據,更透明化。其中,新企業所得稅稅法對收入的分類,含義、表現形式及確認時間都做出了系統的規范和明確,大大豐富了收入的內涵,并且提出了不征稅收入這一新的概念,為征納雙方更好地理解新企業所得稅法提供了便利。
一、新企業所得稅法收入的概念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收入包括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和免稅收入三個部分。其中不征稅收入是新企業稅法新創設的一個概念。
收入總額是指在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及其它行為取得的各項收入的總和。
不征稅收入,是指從企業所得稅原理上講應永久不列入征稅范圍的收入范疇。我國稅法規定不征稅收入,其主要目的是對非經營活動或非營利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流入從應稅總收入中排除,其不屬于稅收優惠的范疇。
免稅收入是指按稅法規定,免于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收入。
二、新企業所得稅法各部分收入的含義
(一)收入總額包含九種收入類型: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轉讓財產收入、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接受捐贈收入和其他收入
銷售貨物收入: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原材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存貨取得的收入。
提供勞務收入:企業從事建筑安裝、修理修配、交通運輸、倉儲租賃、金融保險、郵電通信、咨詢經紀、文化體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教育培訓、餐飲住宿、中介代理、衛生保健、社區服務、旅游、娛樂、加工以及其他勞務服務活動取得的收入。
轉讓財產收入:企業轉讓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債權等財產取得的收入。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企業因權益性投資從被投資方取得的收入。
利息收入:企業將資金提供他人使用但不構成權益性投資,或者因他人占用本企業資金取得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債券利息、欠款利息等收入。
租金收入:企業提供固定資產、包裝物或者其他有形資產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特許權使用費收入:企業提供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特許權的使用權取得的收入。
接受捐贈收入:企業接受的來自其他企業、組織或者個人無償給予的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資產。
其他收入:包括企業資產溢余收入、逾期未退包裝物押金收入、確實無法償付的應付款項、已作壞賬損失處理后又收回的應收款項、債務重組收入、補貼收入、違約金收入、匯兌收益等。
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及將貨物、財產、勞務用于捐贈、償債、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或者利潤分配等用途的,應當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中明確不征稅收入的四種形式
1.財政撥款。需要具備的條件一是主體為各級人民政府即負有公共管理職責的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二是撥款對象為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三是撥款為財政資金,列入預算支出的。同時明確,授權國務院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可以對一些特殊情形另做規定。
2.行政事業性收費。主要具備的條件一是依照法律法規等有關規定,并按照國務院規定程序批準。二是以實施社會公共管理為目的,并在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特定公共服務過程中收取的。三是向特定對象收取,即收取對象只限于直接從該公共服務中受益的特定群體。四是納入財政管理,即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費上繳國庫,不得坐收坐支。
3.政府性基金。主要具備的條件一是有法律、行政法規等有關規定作為依據。二是企業代政府收取的。三是具有專項用途,政府性基金通常是國家為對某一領域進行支持而征收的一筆資金,因此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用他途。四是性質為財政資金,即上繳國庫,納入預算管理。
4.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是指企業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并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
(三)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規定的免稅收入
1.國債利息收入:企業持有國務院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
2.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居民企業直接投資于其他居民企業取得的投資收益。
3.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不包括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
4.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非營利組織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
(1)依法履行非營利組織登記手續;
(2)從事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活動;
(3)取得的收入除用于與該組織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的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事業;
(4)財產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
(5)按照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該組織注銷后的剩余財產用于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記管理機關轉贈給與該組織性質、宗旨相同的組織,并向社會公告;
(6)投入人對投入該組織的財產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財產權利;
(7)工作人員工資福利開支控制在規定的比例內,不變相分配該組織的財產。
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不包括非營利組織從事營利性活動取得的收入,但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收入的表現形式
新企業所得稅法下,企業取得的收入可以是貨幣形式,也可以是非貨幣形式。企業取得收入的貨幣形式,包括現金、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以及債務的豁免等。企業取得收入的非貨幣形式,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存貨、不準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勞務以及有關權益等。企業以非貨幣形式取得的收入,應當按照公允價值(按照市場價格確定的價值)確定收入額。
四、新企業所得稅法下收入的確定時間
1.銷售貨物的收入、提供勞務的收入和財產轉讓的收入,經濟業務完成,取得收入或取得收入的憑證,即確認收入的實現。
2.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按照被投資方作出利潤分配決定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3.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4.租金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承租人應付租金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5.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按照合同約定的特許權使用人應付特許權使用費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6.接受捐贈收入,按照實際收到捐贈資產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7.采取產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業分得產品的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其收入額按照產品的公允價值確定。
8.企業的下列生產經營業務可以分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1)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2)企業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船舶、飛機,以及從事建筑、安裝、裝配工程業務或者提供其他勞務等,持續時間超過12個月的,按照納稅年度內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認收入的實現。
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新企業所得稅法精神,掌握最新政策,規避稅制改革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抓住契機推動企業的經濟增長,有效防范和控制涉稅風險,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關注和思考的重大課題。收入做為企業重要財務指標之一,認真理解和領會新企業所得稅法收入的內涵,準確計量和確認收入的金額,是企業正確計稅、算稅、納稅的前題和基礎。新企業所得稅法全面系統地概括了收入的各個主面,為企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的要求,以及稅務部門的實際征管工作都作出了明確的指導,為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和建立合諧守法的征納秩序了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