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隨著我國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如何在高職教育中進行因材施教,是高職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藥物化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針對高職學生和藥物化學的特點實施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了藥物化學的教學質量。
因材施教,優化調整教學內容
藥物化學是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的核心學科,承擔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藥物化學以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多學科作為基礎,為藥劑學、藥物分析、藥物合成工藝學等應用學科服務。
整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及后續應用學科,突出藥物化學的“橋梁”地位由于高職專業建設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需要,藥物化學由原來的64學時減少到51學時。鑒于藥物化學的“橋梁”地位,我們將教學內容與有機化學以及后續的應用學科進行了整合。整合內容一是加強了有機化學中烯醇、酚、酯、酰胺、胺、雜環等類型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的教學,加深對水解、氧化、還原等有機反應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學習藥物化學打好基礎。二是結合高職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教材中與藥物分析、藥物合成、藥劑學等內容交叉重疊的部分進行了優化調整。調整后的藥物化學教學內容更加體現了藥物化學的“橋梁”地位。
增加藥學方面基礎知識高職化學制藥技術專業由于總的理論課學時有限,沒有開設作為藥物作用基礎的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增加了藥物化學教學的難度。如何解決學生知識斷層與課時少的矛盾呢?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緒論課之后,先不急于介紹各種藥物,而是根據課程的實際需要,介紹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藥物代謝、藥效學、蛋白質、糖、脂類等相關的藥學基礎知識,為后續內容的學習掃清障礙。學時減少后,我們對藥學基礎知識不再專門拿出學時進行介紹,而是在具體介紹各章節時,對涉及的藥學知識進行補充。即使課時減少,保證學生了解藥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仍是十分必要的。
遵循教學大綱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做好教學定位高職教育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教學內容上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為學生提供就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適度體現先進性和前瞻性。我院藥物化學課程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了解新藥開發的途徑和方法,理解各類藥物的作用機理,掌握典型藥物的基本結構,通過對結構特點的剖析推理藥物的理化性質,掌握典型藥物的制備方法。在教學內容上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畢業后的工作去向,做了相應的調整。選取在臨床上使用頻率較高的藥品作為典型藥物,重點講授,以點帶面,避免羅列介紹很多的同類藥物。還適時增加了藥品專利、新藥注冊等內容的教學。
因材施教,選擇適宜的教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學生是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體現者。教師只有因材施教,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地學習,虛心地接受教師的教導,教學才富有成效。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許多新的教學方法也隨之產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教學時間、教師自身素質等因素綜合考慮,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以不同標準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的一條原則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教學,通過了解學生的特點,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分類指導。藥物化學是在第三學期開設的,上承有機化學,下啟藥物分析等多門應用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在第二學期結束時,就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備課。高職制藥專業生源為單招生和統招生。總體看,單招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自覺性較差,而實驗動手能力比較強;統招生學習態度比較好,但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相對弱些。在有機化學學習中,兩類學生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采取了不同的態度及標準。鼓勵基礎好的學生成立藥物化學興趣小組,由教師根據課程進度給出一些課題,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擴展知識面,形成專題報告;成立幫學小組,幫助督促基礎較差的學生等等。鼓勵基礎差的學生樹立信心,幫助他們補好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加強對他們的學法指導,課堂課后嚴加督促,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量降低難度,使他們能掌握基本要點。這種教學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問題。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各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
引入實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上課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的需要,引入實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用所學理論破解案例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藥物發展史上,往往新藥出現的背后都有故事可以挖掘。例如:從古柯樹中提取出局麻藥可卡因,到普魯卡因的合成;嗎啡改造過程中得到的海洛因,從最初用于戒除嗎啡成癮,到成為毒品;從染料百浪多息,到磺胺類藥物的合成;從最初的降壓藥,到新藥偉哥的上市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應用藥學家的發明事例、藥物的改造過程等啟發學生的觀察、思考。實踐證明,藥物被發現事例的講述,能深深地吸引學生,學生個個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更加主動和自覺。在平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注意多積累報紙雜志、電影電視、網絡上相關的一些案例,結合教學實際加以應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講授麻黃堿時,將報紙上的“男子無錢吸毒,刻苦鉆研化學知識制造冰毒”事件講給學生聽,學生的興致與注意力明顯提高,掌握了麻黃堿的結構,也增加了對毒品危害的認識。后來,網上有新聞報道國家限制含麻黃堿的感冒藥的銷售,很多學生一下就聯想到冰毒了,并且牢牢記住了麻黃堿有4個光學異構體。
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計劃中藥物化學理論學時的縮減,加上藥學基礎知識的斷層,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大大增加。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材料直接展示在投影上,節約了板書的時間,在有限的學時內擴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信息量,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來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展示圖片資料、演示技能訓練中的具體操作步驟。藥物的化學結構是教學的難點,很多化學藥物分子結構比較復雜,教師在畫結構式時耗時較多,還不能很好地表示藥物的立體結構和官能團的空間伸展方向,學生感覺抽象、枯燥、難懂。同樣,僅靠板書也很難把藥物與受體的結合方式講清楚。使用化學軟件Chemoffice畫出典型藥物的結構式并轉換得到立體結構式,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燈片,不僅節約時間,還能立體地反映藥物的結構,幫助學生抽象思維,使學生容易理解、記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藥物的圖片,如變質的阿司匹林、VC等在課堂上展示,拍攝一些有明顯現象的化學反應和藥物的鑒別實驗,做成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對藥物結構中的酯鍵、酰胺的水解反應,可以利用Flash動畫制作出反應歷程,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感觀及直接性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反應機理及水解的空間位阻效應。這些課件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了教學質量。
因材施教,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在高職藥物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思考、探索,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使他們學會知識、運用知識,最終懂得如何去學,達到“不教”的目的。
把握以結構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把握藥物的化學結構,是學習中的一大難點。首先,教師要分析藥物化學中用到比較多的有機化學知識,對這些知識點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打好基礎。這些知識點包括各種官能團的組成,烯、醇、酚、烯醇、酯、酰胺、胺、雜環等類型化合物的典型性質,水解、氧化、還原、硝化等有機反應,立體異構等。其次,在介紹藥物時,把“以結構為主線”這個方法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以利于學生掌握。例如,介紹普魯卡因時,給出結構式后,第一步要求學生找出它的結構特點,即找出有哪些官能團。第二步要求學生想這些官能團的性質。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酯基水解,芳伯胺基易被氧化,還能發生重氮化-偶合反應,叔胺顯生物堿樣性質。第三步分組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大膽推測普魯卡因的酸堿性和穩定性,并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再次,請學生閱讀書本進行驗證。教師總結學習步驟為:一找、二想、三猜、四驗。經過幾節課的訓練,學生很快掌握了這種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們還指導學生聯系藥物化學所起的橋梁作用,用倒推的方法加強知識的應用能力。這樣的例子很多,如苯巴比妥鈉制成什么劑型比較合適?有報道稱某公司員工懷疑是“瘦肉精”中毒,如何鑒別?假如你是藥廠的技術人員,怎樣可以增加芐青霉素的產量?這些問題都可以用倒推的方法最終從結構上找到原因。通過這種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科學記憶學生對藥物的名稱、結構、理化性質等內容往往記不住,造成學習效率低下,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記憶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1)藥物名稱及用途的記憶。書本上的藥物名稱是中文的通用名,大多是根據國際INN名翻譯來的,一般有音譯,如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利多卡因(Lidocaine);意譯如磺胺醋酰鈉(Sulfacetamide)、對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音意結合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等方法。有個別藥物從名稱上能聯想到用途,如撲熱息痛、撲爾敏、制霉菌素、克霉唑、孕酮等。大部分藥物從名稱上看不出與用途的聯系,但一些類別的藥物有共同的詞尾:如卡因-局麻藥,洛芬-芳基丙酸類非甾體抗炎藥,地平-鈣拮抗劑,替丁-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沙星-喹諾酮類抗菌藥等等。(2)藥物結構的記憶。尋找藥名和結構間的關系能幫助記憶結構。極少數藥物的名稱就是化學名,如對乙酰氨基酚、硝酸甘油等;有些藥物名稱反映了部分的結構,如氯胺酮提示結構中有氯、氨基和酮羰基,甲氰咪胍提示結構中有甲基、氰基、咪唑和胍基,普萘洛爾提示結構中有萘。有些同類藥物可以用通式表示,在記住通式的基礎上,可以比較通式中的R基團來加以記憶,如巴比妥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鈣拮抗劑等。(3)藥物性質的記憶。物理性質可以記規律和例外,一般藥物為白色或類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例外有硝酸甘油(淡黃色液體)、利福平(暗紅色結晶性粉末)等。一般游離的有機藥物(非鹽類)在水中不溶、微溶或略溶,成鹽后大多易溶于水,水溶液酸堿性根據“誰弱誰水解,誰強呈誰性”判斷,只有極個別藥物例外。如普魯卡因是非鹽類,水中不溶,在有機溶劑中可溶,鹽酸普魯卡因是鹽類,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化學性質可以從結構特點進行分析推理。
參考文獻:
[1]宋新紅.以分層教學為突破口推進高職教學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8,(5).
[2]陳福北.因材施教在高職《基礎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08,(3).
[3]武冬梅.化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幾點體會[J].職業教育研究,2008,(4).
[4]金學平.高職類制藥專業《藥物化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08,(8).
[5]郭群.課堂演示法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6,(6).
作者簡介:
桂玉梅(1973—),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藥物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