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學校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三項指標都已分別超過整個高等教育的50%,從規模和數量上,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穩穩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學結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項重大變革,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利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有利于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如何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拓展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素質,正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全新課題。
“工學結合”模式對高職學生體育素質的新要求
高職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的體育面臨著一些新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一)體育環境由封閉走向開放
高職學生走出校門,活動空間由課堂與宿舍過渡到企業和社會。空間與環境的變化使得體育更具開放性、多樣性,體育教學必須盡快適應這種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改變過去高校“墻院內”進行體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既不同于以往校內環境也不同于高校普通社會實踐環境下的體育新機制、新路徑。

(二)職業體育素質需求更加迫切
在“工學結合”過程中,不同專業的學生對力量素質、耐力素質、速度素質、靈敏素質、柔軟素質、協調性素質等均有不同的需求,并且不同素質在不同職業類型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經過職業體驗,學生提高體育素質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和直接。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體育素質拓展構想
根據目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不同專業對體育素質的特殊要求,特提出拓展高職學生體育素質的新構想。
(一)課程教學模塊化
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模塊包括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基礎課+選項課”或增加“職業特色體育課”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體育理論知識,如體育史,體育政策、法規,體育鍛煉原則、方法與效果評價,心理衛生與自我保健,科學營養,專項競賽的組織方法、規則與裁判法等;掌握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專項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與運動能力,激發學生的鍛煉興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為終身參與體育鍛煉奠定基礎。
體育能力模塊體育能力是指從事體育鍛煉與活動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自我鍛煉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適應能力。這是每個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的體育素質。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走向大自然,以工廠、野外為教育基地,開闊視野,在實踐中鍛煉自我。
體育意識與行為習慣模塊高職體育有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是建立體育意識的關鍵時期,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連接段。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包括主動參與意識、公平競爭與頑強拼搏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健身意識、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法規意識等,是高職學生體育素質培養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樣,養成教育、良好的道德風尚培養,對大學生來說也極為重要。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定向拓展訓練和各種社團俱樂部,可為學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及參與的環境。
體育文化模塊體育文化是指“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體育文化素質大體包括體育認識、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道德等。體育文化不管是外在的身體表現形式還是內在的意識形態內容,應是高職體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體現。
職業體育素質模塊以職業性、崗位性、實踐性和實用性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職院校,面對職業工作環境的日益復雜性、職業的多樣性、生產技術的高智能性和工作的高強度性等狀況,需要培養“準職業人”,他們具有對職業十分重要的身體素質水平。而職業體育素質教育正好滿足這種社會需求。不同的職業對從業者的職業體育素質(靈敏、速度、協調、力量及長時間工作耐力、意志力、抗挫能力、抗疲勞工作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等方面)有特殊需求,而高職體育教學正好有利于職業體育素質的拓展。
浙江金融職院體藝部駱偉、翁惠根的統計分析表明,職業人員對職業活動中的力量素質、耐力素質、速度素質、靈敏素質、柔軟素質、協調性素質等均有相當需求,并且不同素質在不同職業類型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性(x2=14.334p=0.006)。辦公型專業,如財務、文秘、計算機、儀表、化驗等職業均屬此類,長期伏案、低頭含胸、精神高度緊張等是這類職業的典型特征。對協調性、長時間工作耐力、頸部肌肉力量和心肺機能的發展有特殊需求。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就應有針對性地增加拳擊、健身操、韻律操等鍛煉項目。站立型職業,如采礦、建筑、紡織、醫護、烹調等,需長時間站立,使人體協調機能和各器官的負擔加重,易出現下肢淤血、血流不暢、靜脈曲張和心血管疾病多發癥狀。因此,要增加健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鍛煉項目。運動型職業,如物探、地質、交通建設、測量、農林、營銷等,高強度勞動,條件艱苦復雜,使運動系統和心脈功能負擔過重,易出現過度疲勞、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要增加力量素質和耐力方面的項目,如爬山、郊游、打球、游泳等。因此,高職院校在開設體育選項課的基礎上,以同一專業或同類專業為基礎,開展有職業特色的體育理論和實踐教學十分必要。
(二)課內課外體育一體化
為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高職體育教學應利用體育鍛煉手段和體育載體,通過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體育活動,或參與兄弟院校、社會體育組織和社區體育的活動,有針對性地發展與其專業相關工作崗位所需的體育素質,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內與課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體系。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地高教園區相繼落成,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設施條件得到明顯的改善,基本滿足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同時也為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選項課、俱樂部制為代表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已得到普遍實施,由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上課時間及任課教師的“三自主”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繼續深化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提升體育課程的內涵建設,全面拓展學生個體素質,把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體育課程教學實效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原則,以人為本,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考慮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除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開好、開足體育課外,可根據各高職院校的特點,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在業余時間、課程教學以外,在學校、廠礦、社區、野外各種場合,廣泛地為學生創造拓展體育視野、參與體育活動、提升體育素質的機會,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弘揚個性,使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大眾體育得到蓬勃發展。
(三)成績管理學分化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實行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使他們能夠依據自身素質情況發揮自己的優勢、特點,發展自己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建立和學習化社會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學生創造性思維方式,增強自我學習能力,實現多種生源、多種學制、多種學程并存的“終身教育”;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校際學分互認等舉措,提高辦學效益。高職體育學分制是在靈活選課、彈性學制與目標管理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終身體育的方法、手段,從而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學分制采用學分方法,公正、科學地評定學生成績,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從以上情況看,學分制的實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上課和鍛煉的積極性,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好,學生的整體素質自然提高了。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課程類型創新和特色形成,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體育應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以課程改革為根本,強化內涵建設;充分挖掘教學資源,面向社會,開放高職體育教育的空間,積極培養高職學生的體育意識與行為習慣,拓展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體育能力、體育文化和職業體育素質。
參考文獻:
[1]陳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高職類型特色創新的抓手[J].中國高等教育,2008,396(9).
[2]駱偉,翁惠根.浙江省高職院校“準職業人”實用性體育教育的趨向性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0).
[3]鄭永成,等.高校體育學分制管理模式的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4,3(4).
作者簡介:
應菊英(1965—),女,浙江寧波人,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