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教學模式的實施,給高職數學帶來極大沖擊,本文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服務功能等方面分析了高職數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的高職數學課程的重塑。
關鍵詞:“2+1”教學模式;高職數學教學;能力培養
“2+1”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從最初的摸索階段逐漸走向成熟,日益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已經有很多院校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有的工科院校根據學科特點,采取“2+1”模式教學。所謂“2+1”教學模式,就是把三年的高職教育由原來的兩年半理論教學加半年的畢業設計、畢業實習,變為兩年的理論教學和一年的現場實訓。以兩年高職教育為基礎,通過一年的專項培訓或綜合培訓,使學生獲得職業崗位技能和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2+1”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學生在一年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活動中,加深了與所在實訓的單位和社會上同類單位的相互了解。同時,增加了就業機會,拓寬了就業渠道,真正做到了人才與用人單位之間合理地雙向選擇,并縮短了畢業生的試用期,讓他們能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就業率。
“2+1”教學模式對高職數學的沖擊
“2+1”教學模式的實施必將減少理論教學的時數,但專業課仍然要保證學生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所以,公共基礎課就顯得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特別是高等數學課。因為其他的公共基礎課都有文件規定或是有硬性指標限制,比如,英語課有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要求;體育課有大學生體能測試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是有文件明文規定的,最后就只剩下了數學課這一塊“自留地”,似乎沒有任何指導性的意見或要求,彈性很大。于是,在“2+1”教學模式的改革中首當其沖被大幅削減的就是高等數學課。原本高等數學教學就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實行“2+1”教學模式后,更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特別是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致使高職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個體差異加大,學生對數學學習往往難以接受,高等數學課更是被公認為非數學專業最難學的課程及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這令人不禁要問:高職數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高職數學“路”在何方?有人說:作為理工類高職院校沒有高等數學課是說不過去的,這句話雖然道出了高等數學課存在的必要性,但從中也不難看出,高校數學課目前的處境非常尷尬。
事實上,數學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僅是學習后繼課程和解決科技問題的工具,而且是培養理性思維的重要載體,數學對人的理性的思維訓練和審美意識的培育,以及潛在能動性與創造力的開發,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N·A·考特說過:“數學是人類智慧王冠上最燦爛的明珠。”如今這顆明珠卻黯然失色,不幸淪為“雞肋”,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2+1”模式下,高職數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職數學的教學理念需要適時轉變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育,一直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沿用傳統的教材、教法,盡管經歷了幾次課改,但大都是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進行的“緊急瘦身”,教學模式并沒發生實質性的改變。高職數學教育照搬本科院校高等數學教育的模式,認為在本科的基礎上降低難度、減少內容就是高職教育的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甚至阻礙了“2+1”教學模式的發展,其結果是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必須“脫胎換骨”。
高職數學的教學內容需要重新認識現行的高職數學教學內容與高職生所學的相應專業很難匹配,可以說普遍存在脫節現象,難以為后繼專業課程打下相適應的數學基礎,其結果是學難以致用,造成“數學無用”的假象。加之數學中不可避免地有許多枯燥乏味和晦澀難懂的算式推導,傳統的教學往往為解題而解題,不僅束縛了思想、限制了創造性,而且損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所以,施教者必須對高職數學的教學內容重新認識。
高職數學教育需要健全“育人”與“服務”雙重功能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不同于“學術型”人才,所以在數學方面,學生首先需要服務于專業學習的“工具數學”,其次需要為從業服務的“實用數學”,再次還需要支持其一生發展的“文化數學”。而現在的高職數學教育更側重于將數學課程視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工具,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求學生能掌握后繼課程中涉及的數學知識和基本運算。這顯然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更無法為高職學生在專業創新上提供思想基礎和發展動力。
高職數學在“2+1”教學模式下的重塑
高職數學的學習究竟有什么用?學習一些數學定理和數學公式不是高職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2+1”教學模式下,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對高職數學課程進行重塑。
高職數學教育應教會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因為我們身處發展變革迅速的社會,未來的崗位需求和特征也要發生變化,所以,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高職數學教育更應關注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不只教給學生最新的知識,還應教給他們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理解新知識的能力以及挑戰競爭的態度。
高職數學教育應注意培養學生情緒調控能力數學課本身具有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等特點,加之高等數學的思維方式較初等數學有了質的飛躍,使得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心理素質和意志力的考驗。因此,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困難和挫折會時刻伴隨著他們,只有采取積極的態度,正確地面對,才能克服和戰勝困難,同時在反復推敲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高職數學教育應不懈地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記得有人曾說過:忘記了課堂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因為課堂上所學到書本上的知識是很容易被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很容易在書中查到。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了,結果什么也沒剩下,那就意味著你白受了教育。那個應該剩下的被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這就是高職數學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因此,在今后的高職數學改革中,教育者要朝著這個方向不懈地努力,讓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多年以后,盡管那些公式、定理他們早就不記得了,但是在數學課上學到的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卻能隨時取用,正是這些方法能夠使他們長期受益。
高職數學教學前進的道路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模式去遵循,需要適時、適度地進行調整,可以預見,重塑之后的高職數學教育不再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障礙,而是推動高職教育發展的強有力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張新德.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及高職數學價值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2).
[2]劉光前,張春悅.中外教育名文100篇[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3]侯建軍,李小平.談高職數學教學中應用能力培養[J].職業教育研究,2006,(5).
作者簡介:
耿悅敏(1973—),女,吉林延吉人,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數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