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江 張海峰 莊 燕 呂曉燕
摘要:從理論性、現實性、可操作性三個方面探討了高職院校建設信息共享平臺的意義,提出統一、高效、安全的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框架,以及“一個門戶、兩個體系、三個中心”的內容設計,從人員和機構準備、圖文信息資源建設、平臺開發模式、圖文信息中心實體建設等角度闡述了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構建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圖文信息;共享平臺
隨著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入,各高職院校的創新思維得到極大的激發。示范性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理念和精髓在相互碰撞以及實踐后所折射出的光芒應得到及時的吸收與總結。相關信息的收集、共享、應用也亟須構建起一個共享的網絡平臺。筆者就該平臺的立意、構建框架、內容設計與建設提出一些思考。
建設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意義
建設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意義體現在理論性、現實性、可操作性等方面。
1992年,美國曾提出一個被稱為“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簡稱IC)的概念。盡管IC的概念表述不一,但其基本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即IC作為一個經過特別設計、確保開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務設施和協作學習環境,整合了使用方便的互聯網絡、功能完善的計算機軟硬件設施、內容豐富的知識庫資源,在教師、計算機專家、圖書館管理員的共同指導下,可促進讀者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IC概念的理論模型包括物理層、虛擬層和支持層三個方面。物理層指可伸縮的電子教室、促進小組研究的討論室、指導讀者寫作與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詢區以及幫助讀者開發數字作品的多媒體制作室等;虛擬層指協作學習社區、在線通訊、網絡課程、數據庫、數字圖書館等;支持層指各類訓練有素的參考咨詢員、IT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教師和學習助理等。模型的三個層級實際上包含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中心所提供或將要提供的大部分服務內容與資源環境。
示范性建設的現實,日益顯現出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和圖書期刊購置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而共建圖文信息平臺可節省經費、整合資源,并在知識、人才和技術上相互支撐,形成統一、高效、安全的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和數字化校園網絡。因此,以示范性建設成果的收集與共享為契機,逐步搭建以成果應用為目的的圖文信息共享平臺是現實發展的客觀需求。
在操作性方面,在數字化校園網絡和知識庫資源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只需將高職院校的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中心合并,成立圖文信息中心,除保留少數管理職能部門和功能性服務部門外,其余都可作為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技術支撐與管理服務部門。事實上,一些示范性建設的高職院校已經初步建成了圖文信息中心,并正在積極探索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開發與建設途徑。
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
構建框架與內容設計
統一、高效、安全的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功能實現須依托圖文信息中心的建設,而圖文信息中心可由網絡中心、計算中心、資源建設部、讀者服務部、技術服務部等五個部分組成,并可在深度參與教學與科研工作中不斷發展壯大。
網絡中心負責網絡建設運行及管理、統一門戶信息及認證管理、數據中心管理等;計算中心負責機房、網站、網絡通信的運行與管理以及信息技術培訓;資源建設部負責圖文資源的采編、學報編輯、網絡課程支持、特色資源建設、網絡教學與應用的管理等;讀者服務部負責圖書期刊借閱、資料典藏閱覽、讀者咨詢及各服務場所的管理;技術服務部負責設備維護與維修,以及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電教室、學術報告廳等的建設和管理。這五個部門相互協作,共同支撐圖文信息中心。
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內容設計可以概括為:“一個門戶、兩個體系、三個中心”。“一個門戶”指全校圖文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門戶;“兩個體系”包括高效的圖文信息資源服務體系與安全的數字化校園體系;“三個中心”是力圖成為學習中心、數據中心、資源中心。
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實施
圖文信息共享平臺應基于高素質的專業人員、豐富的圖文信息資源、現代化的數字化校園網技術和優雅的圖文信息中心環境而逐步推進建設。
人員和機構準備圖文信息共享平臺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主要由計算機專業人員、多媒體技術與制作人員、圖書館專業人員、相關專業教師等組成。這些人才在各高職院校都有儲備,要合理、高效、靈活地進行配置,一般采取全職和兼職相結合的人員結構與培訓進修的發展模式。首先,成立圖文信息平臺建設小組,負責將圖書館和信息技術中心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預先整合。其次,對各職能部門與示范性項目建設小組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并在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適時建設圖文信息中心,完成校內圖文信息共享平臺,最終目標是將百所高職院校的圖文信息共享平臺聯結成大型數據庫,并由一個信息協作組織按照網絡營銷模式運作與發展。
圖文信息資源是共享平臺建設的核心 圖文信息資源不僅需要長期的收集與累積,而且需要與時俱進地挖掘與創新。各種資源的建設,特別是國家與省級示范性及特色性專業建設,國家與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資源,以及各類標準、視頻、動畫、教材、設計、考試、實驗、實訓等網絡資源尤其要加快建設。同時,還應根據網絡技術的發展制定各類資源的格式標準,以便后期修改、發布、搜索和應用等開放式的存取管理。因此,建立內容豐富、存取自由、安全快捷、結構合理的資源體系是共享平臺建設的基礎。
現代化的數字化校園網技術為共享平臺提供技術支持隨著國內外專業公司的不斷創新研發,現代化的數字化校園網技術日新月異,應該說保證目前圖文信息共享平臺的技術和應用支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還應考慮到共享平臺的高效與可靠、擴展與兼容、安全與開放以及完整系統技術的被動引用和主動開發等問題。
優雅的圖文信息中心環境是共享平臺建設的物質保證不管是門戶、體系還是中心,既有虛擬層次的集成,又有物理層次的集中,圖文信息中心的框架必須在統一的建筑物內才能實現。因此,圖文信息中心環境既包括內蘊學院文化和辦學理念的建筑物本身,更應包括學習中心、資源中心和數據中心所需的大小適宜、布局合理、環境優雅、裝潢舒適的諸多體現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如計算中心、電子閱覽室、小組討論室、多媒體制作室、咨詢查詢室、辦公設備自動化服務室等,從而體現虛擬環境與實體空間的完美結合。
圖文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它的建設過程必然推動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資源的廣泛應用。圖文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可不斷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而提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技能型學習資源的建設水平,為社會化信息咨詢、人才培訓、技術應用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樹懷,孫桂春.信息共享空間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和啟示[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
[2]何顯紅.積極構建基于大圖書館概念的圖文信息中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1).
[3]徐幫學.圖書館管理百科[M].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陳曉江(1967—),男,九江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研究方向為高職數學教育和圖書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