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英 李新宇
摘要:當前,職業院校教育教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基礎的普通文化課——英語學科教學亦不容樂觀。通過對山西省五所大中專職業院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就英語學科學生學習特點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特點
為了切實了解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幫助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我們課題組就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特點進行了調查分析。
調查準備與實施
調查準備本研究以長治學院師范分院、長治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省機械職業技術學院、長治衛生學校、華北機電學校等5所大中專職業院校的10個專業的4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課題組先自行草擬問卷并進行了小范圍的預試驗,在搜集問題、建議并進一步完善問卷內容后,設計出了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科學習特點調查正式問卷。問卷包括39個客觀題,從學生對英語的認知、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態度、方法及影響其英語學習的各種因素等多方面展開,由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英語學習實際情況進行回答。
調查實施調查于2008年6月在上述院校進行,實施過程是:由課題組教師在自習時間對調查班級實施調查。問卷調查前已向被調查的學生解釋調查的目的和答卷方法,問卷當場收回。其中正式發放問卷400份,收回377份,全部有效。發放問卷時注意了男、女生人數及各年級人數的比例,并要求學生不記名填寫以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調查數據錄入計算機,并使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調查結果與分析
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調查表明,職業院校學生基本能正確、客觀地看待英語學習,81%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英語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數據顯示,有51%的學生認為英語與所學專業有一定關系,52%的學生覺得英語課對以后從事工作比較有用。
英語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學習動機是發動、維持個體的學習活動,并且具有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機制。這種內部機制表現多種多樣,但比較常見的有三種:推力、拉力與壓力。壓力指客觀現實對學習者的要求,迫使其從事學習活動。這三種機制都可以推動個體進行學習,但壓力往往難以獨立、持久地起作用,必須真正地轉化為推力和拉力才能發揮其動力作用。調查顯示,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英語,38%是由于社會和工作的需要,其他依次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21%),考試考英語(18%),服從學校安排(16%),與外國人交流(1%)。研究表明,過難或過易的學習任務都無助于學習動機的產生。調查中發現,45%的學生認為英語比較難學。而英語的難點依次為:語法(31%),單詞(25%),口語(11%),閱讀(7%),發音(5%)。興趣影響著個體的注意,進而直接影響著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職業院校學生對英語保持一定的興趣:學生中有27%對英語比較有興趣,41%對英語興趣一般,20%對英語沒有興趣。但在實際上,絕大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缺乏興趣,因為數據表明職業院校學生能在課余學習英語的只占3%,能做到“課前經常預習”和“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的均為10%。影響學生對英語課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是“個人的愛好”(35%),“教師的能力和魅力”(24%)以及“周圍的環境”(18%)。
英語學習的態度、方法及習慣 研究表明,職業院校學生基本上(40%)是被動地依靠教師去學習英語,因而有部分學生(41%)在課堂上尚能認真聽課,及時記筆記,而相當一部分學生(31%)偶爾聽講只記板書。具體到單詞的記憶,僅有21%的學生認為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35%的學生記得快而忘得也快,遇到生詞、疑問或難題時,更傾向于問同學,僅有11%的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可見,職業院校學生改進自己英語學習是以依靠教師為主。
英語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數據顯示,職業院校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基本上懷有良好的愿望,33%的學生希望自己能用英語自如地交流,31%的學生希望自己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實際上,50%的學生想學但不會學,不知如何學。結果,僅有19%的學生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基礎,39%的學生僅能用英語簡單閱讀,甚至34%的學生自認為目前所學英語一塌糊涂,沒有進步,反而退步。
影響英語學習的其他因素影響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其他因素有:(1)學生對英語教學情況的評價。職業院校英語學科學生學習的情況,除了學生自身主觀因素之外,不可否認,在教學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調查顯示,在做“您覺得英語老師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的選項時,選擇“生動形象有趣味性”(21%)和“照本宣科比較枯燥”(19%)的基本持平,而近一半的學生(49%)則認為很一般。學生喜歡現代的教學方式,比如,63%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比傳統教學效果好”,而出于不可知的原因,僅有7%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經常使用多媒體等教輔工具,尚有32%的教師從來沒有使用過。(2)英語學習環境。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調查顯示,僅有17%的學生覺得社會與學校對英語很重視,而還有28%的學生覺得不太重視,這直接表現在43%的學生認為其所在班級中只有少部分學生重視對英語課的學習。28%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學條件和環境無法滿足學習要求。學校也不能較好地為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機會,比如38%的學生認為學校和教師從來沒有組織和開展各種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水平,67%的學生認為從來沒有機會用英語與別人交流。
建議與對策
針對目前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特點,要切實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特點區別開來,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各自的專業特色制定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興趣是一個人探求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部分,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學生對英語越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就越高,自覺性就越強。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1.改變教學方法,注重授課形式的多樣化。如果教師的授課方式缺少變化,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枯燥乏味,而注重授課形式的變化,經常讓學生有新鮮感,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極大地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首先,教師應采用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增加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改變新課的導入方式,如把故事導課、創設情景導課、懸念導課等納入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堅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用優美的語音、語調去感染學生,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去啟發學生,選用實用、生動、有趣的例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其次,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如讓學生用英語做值日報告、情景會話、教唱英語歌曲等;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或句型表情達意,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和創造的欲望,使他們享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要求和持續飽滿的學習熱情。另外,還可以通過介紹英語背景知識、講英語笑話和國外趣聞等,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2.選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合適教材。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研究表明,個體對有興趣的內容會給予更多的關注。而許多學習較差的學生往往覺得學習的內容是非常枯燥的,因此,改進學習內容和學習材料的編排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應是教學改革重點關注的問題。職業院校英語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課程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目前學生學習英語的狀況,校本教材的開發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趣味性則是編寫時首要考慮的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應精心選擇適合學生語言實際能力,又能激發他們興趣的學習材料。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由于受到條件、環境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職業院校中仍然有許多教師比較保守,觀念比較落后,對多媒體技術知之甚少,教學方法簡單,手段陳舊,一本教科書加一只粉筆,就連最起碼的錄音機也很少使用。而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集圖、文、聲于一體,對學生進行視、聽、說全方位的訓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適應時代的發展,掌握現代技術,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起來,優化課堂,激發興趣和動機,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4.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與一定的情感體驗有關聯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教師的期待與厚愛,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果師生間出現感情上的隔閡,則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要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著力培養和創設一個和諧、良好的師生間的情感關系。在傳授知識時,英語教師應以親切溫和的形象面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走到學生中間與之平等對話,寬容他們在學習上的錯誤,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以便讓學生感受尊重和平等的氣氛。而對于違反紀律等不良現象,英語教師應嚴格要求,就事論事,進行思想教育。教師不僅僅傳授知識,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同時,作為英語教師要賞識每位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教學中要及時地表揚學生的進步,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心地去關注學生的點點滴滴。
注重學法教育,培養學習策略教師要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因此,應該把學法研究與教法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學”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法,指導學生探求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提供學法模式;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咨詢等形式給予指導,讓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方法。
1.培養習慣,掌握方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概括為五個環節: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完成作業及自己安排的學習活動。這五個環節中,每一環節都反映著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對待學習的五個環節。例如,針對性地布置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力爭自己讀懂學會教師將要講的知識,并發現自己不甚明了的地方;上課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教會學生“聽講抓重點、筆記記要點”;課后,督促學生及時復習,可采用回想法,并善于概括集中。
2.抓好閱讀,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能力是從文字中獲得信息的重要能力,也是學習英語的最便捷的手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從精讀和泛讀兩方面去努力。在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擯棄如“指讀”、“回視”等不良閱讀習慣,訓練學生快速閱讀能力。除課堂上給予相應的精讀指導,應輔以一定量的課外泛讀練習。
3.詞匯與語法的學習。作為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難點,語法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語法項目的基本概念,教給學生通過“比較法”等對較難的語法項目進行比較學習,并盡量結合實踐練習學好語法。關于詞匯的學習,應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還可介紹學生利用“詞綴”、“發音”、“分類”等記憶單詞的簡易方法。
結合形成性評價,改革傳統評價方式評價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即考試作為評價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唯一依據的做法由來已久,這種做法所體現的觀念是學科本位,其最大弊端是與“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點相悖。它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僅僅是將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了排列,并不能對低水平的學生有任何實質上的促進和幫助作用,甚至對于這樣的學生終結性評價僅是傷害和打擊,不利于這些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使教學活動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學運行的軌道所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從而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式可以是:課堂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測驗等。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創造優化的英語學習環境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英語學習平臺和聽、說、讀、寫的訓練渠道,努力創造最優化的英語學習環境,營造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種環境在學中用,在用中學。例如,組織“英語角”和各種英語興趣活動小組,組織各種形式的英語演講、朗誦、電腦打字比賽以及英語詞匯擂臺賽,鼓勵學生用英文編輯展示墻報或校刊,開辦校園英語廣播,利用學校閉路電視系統定時有計劃地向學生分別播放不同的電視英語節目,圖書館也可為學生提供期刊、報紙、光盤瀏覽服務等。在這種良好的英語氛圍下,學生可把課堂上學習到的詞匯、語法等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在各種情境中應用英語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丹輝.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特點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2]劉德恩.職業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鄧澤民.趙沛.職業教育教學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賈英(1970—),女,山西長治人,教育學碩士,長治衛生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學科教學。
李新宇(1969—),男,山西長治人,碩士,長治衛生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