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蘭
摘要:高職學生在英語交際中頻繁地出現“中國式英語”,導致交際失誤。本文列舉了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中出現的“中國式英語”的表現形式,從母語遷移和文化差異兩方面分析形成的原因,并探討了規避“中國式英語”的教學策略,以縮短高職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中國式英語”的“過渡期”。
關鍵詞:高職;中國式英語;母語遷移;文化差異
“中國式英語”的定義
學術界對“中國式英語”的定義各持己見。所謂“Chinglish”,筆者比較贊同李文中的觀點,即“指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規范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這種英語往往對英語國家的人來說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
在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后,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能夠使用簡單英語進行聽、說、讀、寫,但因為對英語掌握不夠深入,并且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夠,在高職院校進一步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仍照搬漢語的語法和語言習慣,忽視英語國家的文化,無意識地將中文的習慣和交際模式帶到英語中,從而在使用英語輸出時出現口語、寫作中的“中國式英語”。這是高職學生在未掌握規范英語前所使用的介于本族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語體系,它是第二語言習得創造性構造過程中的發展性語言,體現了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民族心理和語言現象。從語言學角度看,這是英語學習者不可逾越的一個語言學習“過渡期”。作為英語教師,無法使學生逾越這一過渡期,但應研究有效的規避策略縮短這一過渡期,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性,使學生在完成五年的高職英語學習后能在工作中運用較地道的英語。
高職學生“中國式英語”的表現形式
高職學生從初中畢業進入高職院校,英語的起步較大學生低,學習教材缺乏與初中英語教材的銜接,要達到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求較高,因為這些原因,在英語學習中主要在以下方面容易出現“中國式英語”。
詞匯(1)詞義的誤解。高職學生初中畢業后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量在1500~1600,學生容易將英語單詞和中文詞義一一對應,不注重例句和單詞的文化內涵,因此,在中文思維模式下將中文一一對應翻譯成英語,從而出現“中國式英語”。例如:I will stand for our group to give a speech.(我將代表我們組發言。)這里學生背了“stand for”是“代表”的意思,于是,將其如此運用:“USA”stand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這里應該使用“represent”,意思為個人,團體。“stand for”意思為代表,象征,意味著。(2)詞性的混用。學生在學習單詞時通常注重拼寫和中文意思,忽視詞性的掌握,在使用英語輸出時造成了詞性的不恰當運用。如,My English is very well.(我的英語很好。)學生認為“好”可以用good,也可以用well,這里作形容詞應該用“good”。(3)詞匯搭配不當。英語詞匯中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學生缺乏詞匯積累而經常出現誤用。如,護理英語中吃藥,學生用“eat medicine”,但固定搭配是“take medicine”。又如,I will help you learn English.固定搭配是I will help you with your English.
句式(1)容易將多短句的漢語句式套用進英語中,出現不合英語句式的錯誤。中文中較多使用短句,各句在意思上相互聯系,重意合。英語以主謂結構為主,其他結構通過介詞、非謂語等形式疊加上去,重形合。高職學生容易將多短句的漢語句式套用進英語中,出現不合英語句式的錯誤。例如:He m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dark. This is very difficult.(要他天黑前完成工作,這很難。) 規范說法是: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him to finish the work before dark.(2)將中文語法模式套用到英語語法上,造成句式上的“中國式英語”。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英語的語法還未系統地掌握,時態、名詞的單復數在中文中不被體現,因此,學生將時態、語態、副詞修飾、否定轉移等無意識地按中文模式照搬,造成句式上的“中國式英語”。例如,Peter very like playing football.“very”不直接修飾動詞,用于強調所修飾的形容詞或副詞;“like”忽視了主語的第三人稱單數,應該說成Peter likes playing football very much. 又如,I think he can't speak French. (我想他不會說法語。) 這種句型在英語中使用否定轉移,應該說成I don't think he can speak French.
語篇(1)用中文的思維模式寫作,造成意思表述的誤解。英文以主題句開門見山的方式寫作,重點在前面出現,然后層層論證,各句圍繞主題句展開,直線型布局全篇。但中文采用螺旋式,含蓄地旁征博引,最后得出重點,強調意思上的相輔相成,少用過渡詞。高職學生用中文的思維模式寫作,從而讓英語國家的人無法理解全文,找不到表述的重點。(2)寫作時常常多用名詞而不用代詞,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中文中多次重復相同的名詞,英文習慣用代詞。學生在寫作中受中文的影響,常常多用名詞而不使用代詞,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
高職學生“中國式英語”的成因
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中國式英語”由多種因素造成,有英語詞匯量少,語法未掌握牢固,沒有大量的語言訓練,缺少真實的語言環境,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等等原因。但從根源上分析,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漢語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遷移和中英文化存在諸多方面的沖突。
母語的負遷移Odlin強調語言遷移是一種跨語言的影響,源于母語和學習者已習得或未習得的目標語間的異同,即將母語的語言特征無條件地運用于要建立的目標語語言系統中。若母語與目標語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語言特征和文化背景,此種影響將有助于目的語的習得,即產生正遷移;反之,若母語的語言特征和文化背景相異于目標語時,此種影響則會阻礙目的語的習得,即產生負遷移。負遷移,亦稱干擾,是由于學習者套用母語模式或規則而產生的錯誤或不被接受的目的語形式。依據此理論,比較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他們在發音、構詞、句型結構、語義等方面差異很大,分別屬于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母語的語音語法系統根深蒂固,無意識地受遷移策略的影響,因而其規則用法不自覺地就會被運用于英語學習中,由此導致了“中國式英語”。
中英文化差異高職學生除了將部分中文的語言規則運用到英語造成“中國式英語”外,在很多情況下他們的英文符合英語語言習慣,但不符合英語國家的文化。由于缺乏對英語國家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模式等文化的了解,而將自己熟悉的中國文化不自覺地運用到英語交際中,造成交際失誤。譬如,中國人崇尚謙虛、含蓄,不喜歡一語道破,希望對方自己揣摩領悟;相反,英語國家人較直接,不拐彎抹角。漢文化強調集體主義,相互扶助,尊敬老人;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價值觀,個性獨立,推崇年輕。要使用地道的英語,學生必須認識到中英文化的差異,了解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并在英語交際中遵循這些文化習俗。
教學對策
通過中英交叉對比教學,使學生認識“中國式英語”的現象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大多碰到缺少真實語境來練習使用第二語言的問題,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常在英語交際中出現“中國式英語”,但自身認識不到,長此以往就把自己的“中國式英語”認為是地道的英語。例如,問到“How are you?”高職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Fine, thank you. And you?”并期待對方回應。因為他們的教科書上就教了這一種,他們認為這樣說才對,其他說法他們沒接觸過。對于英語教師來說,首先,要給學生提供精選的學習材料,材料要能真實地反映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讓學生多接觸地道的英語。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歸納中英語言規則的差異,通過中英交叉對比教學,使學生學會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使用符合英語語言習慣的英語,將學生在口語、寫作中出現的“中國式英語”和規范的英語放在一起,讓學生辨析,找出異同。采取這種有效的糾錯策略,能使高職學生意識到“中國式英語”產生的根源所在。
指導學生課余多聽、多讀英語國家的影音資料、報紙雜志,長期規范英語的輸入,才能有地道英語的輸出高職學生在課后除了應付教師布置的英語作業外,幾乎很少接觸英語。英語教師應指導學生讀一些規范英語的讀物,看較新的英美電影,收聽英語國家的廣播,鑒于現在高職學生喜好上網,可以推薦一些英文網站,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如21世紀報 (www.21stcentury.com.cn)、英語沙龍(www.es123.com)、今日美國( www.usatoday.com)等。
開設跨文化交際選修課,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英語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介紹與學習材料有關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開設專門的跨文化交際選修課,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待人接物的方式。該選修課可用自編的教材,也可使用出版的跨文化交際教材,但一定要符合學生水平,使學生對此感興趣。目前市場上的跨文化交際教材大多是針對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或出國留學人員,不適合高職學生使用。筆者使用自編的活頁教材,共分五章,分別是何謂跨文化交際,日常口語(問候、走訪、宴會、恭維、感謝、道歉等),英漢思維差異,跨性別交際,中西世界觀/價值觀。課程教學使用案例分析、采訪、討論、合作作業等教學方法,力圖使高職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并且在交際中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交際失敗。
英語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學生“中國式英語”的出現與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密不可分,只有教師自身熟悉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習俗,建立了跨文化交際的理念,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英語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不間斷地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如進修、國外考察、參加各種講座、研讀英美文化等。
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應端正對“中國式英語”的態度,加強英語基本功,了解中英文化的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平時多渠道接觸規范的英語。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中國式英語”現象,采用有效的糾錯策略來縮短英語學習中出現的這一過渡語時期,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Terence Odlin.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袁平華,廖蘭.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式英語探討[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5,(6).
作者簡介:
朱蘭(1979—),女,江蘇無錫人,南京衛生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