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菁 周瑩瑩
[摘要]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動機依然是最重視自身成就和職業發展,大學生職業動機存在性別、專業、年級上的差異,高校要針對影響大學生職業動機的總體特點,以及學生個人及學校因素提出對大學生職業動機教育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動機教育對策
2003年,隨著高校擴招后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特別是在當下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就業問題逐步成為影響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之一。因此對大學生職業心理進行研究,進而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的提出
職業動機是個體在職業需要基礎上,確定職業目標,支配職業行為,并為實現職業目標維持職業行為的內部動力,屬于職業動力系統①。對職業動機的研究是對職業價值觀研究的進一步補充。作為職業導向系統的職業價值觀,是個體一般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具有較高穩定性。而職業動機是個體在擇業環境中產生的,任何導致個體選擇某一職業的內外原因都屬于職業動機的研究范疇,其情景性、靈活性更強,也更能有效地反映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心理和就業環境。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職業動機問卷,利用隨機抽樣方式對重慶、四川、浙江、湖北、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等7省市的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黑龍江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等15所高校一至四年級的3715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755份。其中男生988人,女生1767人;一年級991人,二年級714人,三年級549人,四年級501人。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和訪談等方法做進一步研究,了解當前大學生職業動機發展特點及其成因,分析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教育對策。
當前大學生職業動機發展特點研究
大學生職業動機問卷的編制。通過文獻分析、開放式問卷調查和訪談完成了大學生職業動機結構的理論建構和題項編制,在對重慶地區450名大學生第一次預測后,形成大學生職業動機初測問卷。在對全國7個省市15所大學3715名大學生第二次問卷調查后,回收有效問卷2755份,其中1218份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1537份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壓縮題項,驗證性因素分析確定結構,最終確定大學生職業動機是一個由職業內外部動機構成的二維度結構。其中職業內部動機包括六個動機因子:貢獻利他、成就進取、安全穩定、審美愉悅、自主決策和專長發揮;職業外部動機包括五個動機因子:人脈關系、職業聲望、薪酬福利、領導和職業發展,較好的信效度表明該問卷可以作為大學生職業動機測量工具。
當前大學生職業動機發展特點。第一,職業動機諸因子水平比較。從總體上看,大學生職業內外部動機水平相當,絕大多數因子平均分居于中等偏上程度范圍。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成就進取>職業發展>領導>薪酬福利>安全穩定>自主決策>專長發揮>貢獻利他>審美愉悅>職業聲望>人脈關系。將兩個相臨因子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除了“領導”與“薪酬福利”(t=-0.955,df=2754,p>.05)、“自主決策”與“專長發揮”(t=1.023,dr=2754,p>.05)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外,其余因子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動機絕大多數因子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成就進取”和“職業發展”因子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因子得分,表明在當下就業環境中,大學生表現出的職業動機特點是:重視自身潛能的發揮和自身價值的證明實現,并將這種成就進取動機和職業發展前景、職位發展潛力聯系起來。
同時大學生在“領導”、“薪酬福利”和“安全穩定”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3分,并與均值低于3分的其他因子差異顯著。這表明在當前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時也體現出重視團隊、追求合理收入和較好福利以及重視工作穩定性的職業心理特點。
第二,大學生職業動機在個人及學校因素上的差異。
在年級差異上,通過多元方差分析,從整體上看大學生職業動機的年級差異顯著,職業外部動機年級差異極其顯著,但職業內部動機年級差異不顯著。一、大學生職業動機在總體上呈現出隨年級升高而增強的趨勢。二、職業內部動機得分最低在三年級,到四年級出現驟增。具體因子上,“貢獻利他”在四年級達到最高水平;“成就進取”動機隨年級增長而逐步減弱,在三年級達到最低水平,在四年級有所回升。三、職業外部動機隨年級升高而逐步增強,特別是大學生對人脈關系的感知和職業聲望的重視在大學高低年級之間的差異極其顯著,這表明當下大學生就業時,在重視職業社會地位和聲望的同時也開始重視一些影響就業的社會現實因素。
在性別差異上,整體上看大學職業內部動機性別差異顯著,但職業外部動機性別差異不顯著。從諸因子平均分看出,絕大部分因子分數都在3分左右,表明男女生就業時都表現出較強的職業動機。具體因子上,“貢獻利他”、“安全穩定”和“薪酬福利”性別差異顯著。這表明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強烈的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奉獻性職業動機心理,更青睞有保障的工作,更害怕失業,同時更重視職業所提供的工資和福利。
在專業差異上,整體上看大學生職業動機、職業內外部動機的專業差異極其顯著。具體因子上,除“自主決策”因子,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其他因子上差異顯著。這種差異主要出現在藝術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之間,且藝術專業學生在職業動機上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專業學生,職業動機得分最低的是理科,且文理科間差異不顯著。


討論
當前大學生職業動機整體水平的特點。在當前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在就業時還是最重視自身成就和職業發展,導致其出現這一職業心理特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與當代大學生追求獨立、個性的心理有關。其次,與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關。大學生認為應該找一份與修讀大學學業投入相對稱,能證明自身能力的職業,并以此作為衡量自身十幾年求學生涯成功與否的標準。此外,與整個社會發展處于轉型期有關。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對個人能力和發展的重視,促使大學生在追求自身能力發揮的同時重視職業發展前景,并將二者的相互發展和共同促進視為就業時的核心因素。
當下大學生職業動機在個人及學校因素上的特點。第一,當下大學生職業動機存在年級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三年級是大學生職業動機發展的轉折點。此外,大學高低年級之間在人脈關系和職業聲望因子上出現顯著差異,表明高年級大學生就業時更為重視職業社會地位和名聲,更為重視制約大學生就業的社會現實因素。高年級學生對就業的考慮比低年級更為客觀實際,他們重視第一份工作能否有利于自己積累經驗、熟
悉該領域,而對能否完全實現自身價值不做過高要求。
第二,當下大學生職業動機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在大部分因子上已不存在男女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當代女大學生追求獨立自主的職業心理有關。另一方面女生自我意識、成人感和自控能力比男生強,因而能更主動地謀求自身發展,積極為未來做準備。在貢獻利他因子上,女生的均值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更向往“信仰型”職業有關。
第三,當下大學生職業動機存在專業差異。藝術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之間專業差異顯著,由于特殊的專業背景和藝術專業所需高額修讀投入,使學生畢業后希望找到既能發揮專業特長又有高收入的工作。另外,藝術專業學生社會實踐和兼職機會很多,實踐經驗使得他們更懂社會,更為成熟。從專業背景和實踐兩方面來看,藝術專業學生都呈現出最強的職業心理特點。工科學生大多是男生,屬于專業技術性人才且社會需求量大,因而在就業時不太重視工作穩定性以及人脈關系的制約。醫科一般學制較長學業壓力大,因此醫科專業學生都希望能找到工資高、發展好的工作。盡管我國對于醫療人員的需求很大,但大醫院、好醫院都集中在大城市且進人嚴格,大部分醫科學生都缺乏到基層工作的熱情,從而表現出職業外部動機強,職業內部動機弱的特點。這一趨勢,值得研究人員和教育人員重視。
教育對策建議
針對大學生職業動機總體特點的教育對策。首先,了解大學生心理特征,肯定個人價值。當代大學生的突出特征是:自我意識強,張揚個性且好勝心強,重視自身能力。對于當下大學生來說,在求學過程中需要教育者滿足其追求自身價值和潛能發展的需要。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職業教育,首先也要求教育者具有尊重、規劃和發展的職業眼光,以有利于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念。其次,認清就業形勢,打開就業視野。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整個中國社會走到了轉型的瓶頸期,經濟和產業結構亟待調整,不僅大學生就業難,全社會都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高校職業指導教師在當下就業形勢下,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就業形勢,從激發職業內部動機的角度保持大學生的信心,促使大學生更多從職業本身的角度考慮就業問題。
針對影響大學生職業動機的個人及學校因素的教育對策。第一,做好新生學習適應教育,培養提高學生學業規劃能力。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專業技能是大學生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必要準備。對于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學業能力是學業規劃能力。特別是在三年級,如果大學生在具有科學學習方法的同時具備較強學業規劃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從容面對學業壓力,更有利于大學生更早地對自身職業出路加以考慮和規劃。
第二,做好二、三年級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培養提高職場所需從業能力。
大學生專業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大學專業知識技能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真正契合社會和該行業實際用人需要的從業能力。對二年級學生的專業教育首先應從全面了解本專業開始。要對學生進行系統、深入的專業認知教育,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所包含的基本知識技能體系有全面的認知。進入三年級,大學生應在職業指導教師指導下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磨練從業技能,主動適應該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較好整合專業技能和從業技能。
第三,做好畢業年級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培養提高學生挫折承受能力。
在當下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由就業導致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繁出現。高校職業指導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應聘技巧與策略外,更重要的是針對男女生職業心理差異進行有效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當代女大學生具有較高職業動機,而現實求職過程中受到諸多限制使她們遭遇更多挫折。在這一階段,大學生要根據實際就業情況調整自身職業心態,提高靈活性。同時也需要職業指導教師給予一定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耐挫力,以樂觀、積極、主動、現實的心態面對每一個工作機會。
客觀看待“關系”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已不僅僅屬于個人問題,更是整個家庭的大事,父母對子女就業的關注和投入很多。就業實際情況顯示,當今社會,能力和關系一個都不能少,使用父母的人脈關系也必須建立在自身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職業適應。不過,對于“關系”問題,如果父母有人脈資源,大學生應主動掌握并合理利用;如果沒有可利用的人脈關系,大學生也要客觀看待這一問題,通過不斷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從業能力,用實力贏得用人單位的賞識。(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大學文學新聞傳媒學院)
注釋
①張燕逸:《職業心理學》,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頁。
②張進輔:《現代青年心理學》,重慶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頁。
③陰國恩,戴斌榮,金東賢:“大學生職業選擇和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年版,第38~43頁。
④李志:“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比較研究”,《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第34N37頁。
⑤俞文釗:《職業心理與職業指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