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許曉輝
[摘要]奧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包括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斗原則。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時期,把奧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奧林匹克精神大學生德育
當代高校大學生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年輕人,社會進步在使其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利益意識和效率意識日益增強的同時,也使他們在價值取向上面臨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個人主義、拜金思想、享樂主義以及誠信危機等。這從側面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高校德育教育上還存在種種缺失。奧林匹克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育,奧林匹克精神有著強大的教育功能,可以為修正高校德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取向,為高校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提供新的思路,并為高校德育體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
奧林匹克精神及其教育內涵
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先驅者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就是想用奧林匹克精神來教導人們在心理、身體和精神上和諧發展,進而實現與社會和自然的融合。《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包括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斗原則。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理想、原則和宗旨。奧林匹克運動同時是一項倡導挑戰與競爭的社會活動,可以這樣說,競爭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促使人在競爭中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斷進取。競爭就需要公平公正,公正原則是參與奧林匹克競爭的基本行為規范。奧林匹克精神承認一切符合公正原則的優勝,反對一切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競技體育活動,其最終目標是要通過體育活動的方式,使人們增進了解和加深友誼,進而達到促進世界和平進步的目的。
奧林匹克教育的淵源和內涵。教育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規則制定到項目實施,都體現了和平、友誼、公平競爭和拼搏奮進的精神。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宣揚的思想與古代希臘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在復興古代奧運會之初就借用古代奧運會的形式將其實質定格于教育,在人本主義至上奧林匹克精神指引下,歐洲教育家們在博愛的理念基礎上逐漸歸納出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并促進了奧林匹克主義的形成。從某種程度上講,顧拜旦創立的奧林匹克主義是一種源于體育的生活哲學。奧林匹克精神所宣揚的公平、友愛、尊重、理解和奉獻等價值觀所具有的生活示范教育價值遠遠超越了體育運動本身,是對人類生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追求。正如顧拜旦在第一次講演中所說“奧林匹克主義可以成為培養道德高尚和心靈純潔及鍛煉身體耐力和力量的學校。”
奧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德育的必要性
互相了解、友誼、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當代很多大學生自我意識強、個人主義價值觀嚴重。在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期——大學時期,如果沒有有效的德育來引導,很可能會使他們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帶有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利益的不良思想傾向,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互相了解、友誼、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恰好是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團隊精神的理想德育素材。例如參加和觀賞集體體育項目可以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互了解、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和集體榮譽感,體會到個人與集體相互依存的關系。高校德育教育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進行有教育意義的闡釋與運用,促進大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公平、公正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是大學生樹立誠信思想的思想教材。當代社會很多人由于欲望的無止境和各種利益的驅動而漠視法律,坑蒙拐騙、弄虛作假、不守信用、高科技犯罪等思想和行動,形成了知識對道德的背離。這種背離需要用正確的觀念加以糾正。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的新奧運格言把“更純潔”放在首位,也體現出奧林匹克運動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事實上,體現奧運精神的這一原則早已經超越了競技體育范疇而成為我們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普及,利用奧林匹克精神對大學生進行公平競爭原則、規則意識和誠信原則的教育顯得非常必要。
拼搏、奮斗和進取的奧林匹克精神可以培養新一代大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當代大學生是在家庭和父母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缺少生活的磨練,往往只知享受,不知創造,缺乏吃苦和奮斗拼搏的精神。奧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強”是國際奧委會對一切屬于奧林匹克運動的人們的號召,鼓勵他們在奧林匹克精神指導下前進。奧運會上無論是年輕有為還是大器晚成,每一枚奧運獎牌都是運動員經過無數艱辛和汗水換來的,應充分挖掘奧運冠軍成功背后的艱難歷程,激勵當代大學生的拼搏、奮斗激情,引導他們理性思維,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奮斗觀,把創造生活和享受創造過程中的快樂結合起來。
奧林匹克精神為高校德育體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奧林匹克精神以其豐富的人文精神給道德弱化的現代社會帶來一股新意,大學校園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園地,在大學德育有效性的弱化問題日益凸顯的今天,更加需要這股新意的融合。奧林匹克精神可以把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教育價值融人大學的德育體系之中。同時高校也應積極塑造良好的人文德育氛圍,將奧林匹克精神引人大學校園生活實踐。如高校可以將開展體育賽事作為德育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以使學生在體育競賽活動中,切實體會到奧林匹克的精神所在,受到奧林匹克精神的感染,真正實現將體育與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奧林匹克宗旨。從而最終改變傳統德育模式以教師為主、忽視德育主體的傾向,增強高校德育的兼容性和與時俱進的功能,使高校德育向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多元化方向開展。
如何發揮奧林匹克精神的德育功能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是通過電視和報刊雜志來了解奧林匹克人文知識的,網絡利用率較低;教師在奧林匹克人文知識傳播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廣播、書籍閱讀、同學和其他途徑的利用率較低。這說明目前各學校還是將電視、報刊等作為主要傳播途徑,雖然也通過教師傳播奧林匹克人文知識,但通過開展系統的課程來傳播奧林匹克人文知識的做法仍不足。其他諸如講座、知識競賽、學術報告、沙龍等途徑則少之又少。
在奧林匹克人文課程設置方面,41.7%的被調查學校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的;23.6%學校將其設置為必修課,大部分集中在一個學期30~36課時之間;34.7%的院校以講座形式進行。大多數院校的課程設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只有部分學生(尤其是體育院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和接受奧林匹克人文教育,反映出學校對學生奧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此外,在硬件設施上,電視等傳媒工具的缺乏導致了學生無法接受直觀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對奧運的興趣。各高校有
必要開展全方位的奧林匹克教育活動,尤其是充分發揮奧運匹克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高校應努力做到將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大學體育課程體系中,成為德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據調查,國外很多高校把奧林匹克運動教育作為學生修身、養德的基本教程,主要是通過各種奧林匹克的書籍、讀本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他們還把奧林匹克教育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本質理念融入到各種形式的活動之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和吸收奧林匹克運動的精華,從而達到身心素養的提高。在我國高校中,只有一些體育院校開設奧林匹克運動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也僅僅局限于對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簡單介紹,把奧林匹克精神和思想道德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課程和活動極少。筆者建議,在非體育院校的高等院校現有的人文社科課程中增加奧林匹克人文教育內容,比如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適當闡釋奧林匹克精神及其現實意義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
高校應通過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來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把奧林匹克教育與德育實踐結合起來。高校應通過建設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達到對大學生的行為和品德產生積極影響的價值教育的目的。隨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很多高校都舉辦了各種奧林匹克文化與教育活動,但這對大學生來說,接受的途徑和深度遠遠不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有意識地把奧林匹克精神融入到各項校園體育文化中去,通過實踐活動讓奧林匹克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使大學生在價值取向、道德修養、文化品格等方面受到熏陶并得到提高。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蓬勃發展勢頭和廣泛的影響力,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零距離接觸等給我們的高校德育教育帶來極為難得的機遇。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負面價值取向需要高校德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而奧林匹克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矯正當代大學生不良價值取向的重要手段,是彌補當前高校德育有效性弱化和缺失的重要途徑。因此,筆者認為把奧林匹克精神引進高校德育有其必要性。(作者單位:石家莊經濟學院;本文為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資助經費青年專項課題《MOSSTON發展模式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證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08120034)
注釋
①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奧林匹克憲章》,上海:奧林匹克出版社,2001年。
②顧拜旦:《顧拜旦文選》,上海: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