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愚
[摘要]《小企業管理》是開放教育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通過課程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方法分析的方法,突出網絡教學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教師的導航作用,滿足多元化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幫助開放學員遠離網絡教育的孤獨感。
[關鍵詞]開放教育網絡教育小企業管理
開放教育的教學采用的是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通訊和信息交流手段,滿足遠距離教學的現代化模式,通過教考分離的形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導學,需要有效地發揮導航作用;由于學習背景、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存在著需求多元化的問題,需要提供適合個體差異化的學習支持;遠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缺乏課堂教學的氛圍,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情緒,需要教師為他們創造適合的溝通方式來消除這種不良情緒對學習的影響。要解決以上問題,就要從《小企業管理》的課程分析、學生分析和教學方法分析三方面進行探索。
課程分析
《小企業管理》是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是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必須使學生了解《小企業管理》課程的體系和結構,掌握小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實際,進行案例分析,培養分析和判斷能力,通過課程學習為真正創建和運行小企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課程提供的資源包括教材和網絡資源,其中網上資源有網絡課件、視頻直播等,由于涵蓋的內容很多,容易導致學習者出現認知超載和網絡迷航現象。需要教師對已有網絡資源進行篩選整合,將有效信息傳送給學生,減少他們在網上的無效時間,并借助于實時和非實時形式進行互動,充分體現教師的導學作用。
學生情況分析
開放教育屬于個性化學習,最終能達到的學習目標也存在區別。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實施個性化教學,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其學習過程的指導,是實現教與學二位一體的根本保障,因而有必要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
根據課程學習前的網絡測試,并結合班主任提供的學生狀況和學習態度,把學生劃分為四類:
第一類學生在專科階段學習的就是管理專業,本身也從事此類工作,因此掌握一定的管理基礎知識,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實踐經驗。這類學生學習能力強,態度較為積極;第二類學生專科階段所學的是與管理專業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在單位主要從事基礎性工作,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學習熱情一般;第三類學生專科階段所學專業與管理相距甚遠,基礎知識較為缺乏,但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第四類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都較薄弱,并且進取心較弱,成績欠佳。
通過對以往學生的分析,發現四類學生基本呈正態分布:第一、四類學生較少,多數都屬于第二、三類學生。由于教學分為集中授課和網絡學習兩種形式,所以在集體面授過程中,要以第二、三類學生為主,兼顧第一、四類學生。
學習中的內驅力能產生學習動機,其中認知驅動力是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的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這兩種內驅力對網絡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兩種認知風格也對網絡學習產生很大影響:場依存性學習者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喜歡有人際交流的集體學習環境,較依賴于學習材料的預先組織;場獨立性學習者不容易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比較喜歡自主控制學習進程,善于對信息進行改組。學生在學習背景、學習目標、知識基礎、學習風格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向所有學生發送同樣的學習資料,會使他們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影響學習質量。在單獨輔導中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輔導方式,根據四類學生認知風格的差異,在教學中要采用相應的形式,目的是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第一類學生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時要加大運用方面的力度。其中偏重場獨立性的學生,認知、提高驅動力很強,以非實時互動為主;偏重場依存性的學生,認知、提高驅動力一般,提供適當指導,以實時互動為主。
第二類學生積極向第一類發展,通過案例分析來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其中偏重場獨立性的學生,認知驅動力較強,提高驅動力不足,提供適當指導,自行安排學習進程,以非實時互動為主;偏重場依存性的學生,認知、提高驅動力不足,提供適當指導,以實時互動為主。
第三類學生,認知驅動力較強,提高驅動力一般,首先要夯實基礎理論,并加強基本技能上的訓練。其中偏重場獨立性的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鼓勵自行安排學習進程,以非實時互動為主。偏重場依存性的學生,幫助學習者安排學習進程,以實時互動為主。
第四類學生認知驅動力不足,提高驅動力缺乏,應重點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理論,以確保考試能夠順利過關,并且有效的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及時采取補救措施。
教學方法分析
基礎知識。掌握基礎知識是學習本門課程的出發點,由于學生均為在職人員,幫助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實現對教材知識點掌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進行直接導航,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所要求的“了解、熟悉、掌握”的層次,把教學內容直接連接到相應的頁面。教師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認真解讀,明確教材的知識體系,注重網絡課件設計,在教學中化整為零,通過知識點串成線進而連成面,構建起整個知識體系,為學生自我擴展和能力提高打下基礎。為了有效鞏固基礎知識,通過建立習題庫進行在線測試的方式來加深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成性考核。單純的理論知識不能達到《小企業管理》課程的要求,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自學能力和成果的檢驗,是對基礎知識的擴展。因此,對于形成性考核作業的指導要與自身情況相結合,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對國內外發展情況的了解,制定新企業的商業計劃書,撰寫評論文章,同時組織開展網上小組討論會,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實現由理論到實踐再回歸理論。這對于未接觸過小企業管理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嘗試,而對于小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又是一次練兵。
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勇于探索,是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新型的教學方法,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與開放教育所主張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導學的理念相同,充分活躍學生的頭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提高記憶效率。同時也有助于教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來自企業管理崗位上的學生往往能帶來一些實際問題,在師生的交流過程中,學生在某一領域的獨到見解可以幫助教師拓寬視野。
開放教育教學不同于單純面授教學,遠程教學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學習氛圍,而案例教學法還需要這種環境。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下幾步:
一、案例的選擇。案例的選擇要針對小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涉及創業、正常運作、企業發展以及退出等環節,通過案例來更好的鞏固理論知識,實現案例為教學內容服務,反映相關章節的重點和難點,還要突出與時俱進的特點,具備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問題的設置。案例的分析離不開問題的設置,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以此為中心,根據教學要求有的放矢,問題的推出過程要循序漸進,先提出基礎性的問題,根據討論情況,層層深入,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三、討論時間與形式的選擇。相對課堂案例討論,網絡學習缺乏熱烈的討論氛圍,通過構建班級QQ群為案例討論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通過進行實時性的交流,解決BBS在線交流的非實時性,達到課堂討論的效果。
四、教師的作用。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發言者確保討論內容不偏離軌道,并且進一步啟發學生往更深層次思考。在討論即將結束時,教師要對討論內容進行點評。首先要理清思路,歸納出討論過程中所用到的理論知識;其次,要判斷每位發言者觀點的正確與否,并且對獨到見解予以肯定;最后,還要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以及在討論中忽略的問題。
在討論結束后,教師把討論內容整理之后,掛在BBS上,為不能參加討論的同學提供學習資料,并請大家將各自撰寫好的案例分析報告上傳交流。
小結
通過教師對課程內容與目標要求的分析,有效整合網絡教學資源,充分體現教師在網絡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在考慮認知風格及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學習者實施差異化教學,并且在網絡學習中構建學習共同體,不但要實現師生交流,而且還要實現生生交流,以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態度完成課程的學習,達到適合個體的學習目標。(作者單位:徐州廣播電視大學)
注釋
①吳曉巍:《小企業管理》,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陳仕品,張劍平,江玲:“遠程學習的雙向適應機制”,《遠程教育》,2008年第3期,第18-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