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摘 要】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正確處理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構建和諧教學環境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系統地分析了教學管理人本化的多重特征、價值取向和人際關系,旨在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教學管理 人本化 人際關系
一、教學管理人本化的多重特征
1.多重主體性
在教學活動管理過程中,必然存在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管理者是“教學管理”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三者都是教學管理中的主體,教學管理人本化,就是正確處理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三重主體在人格與社會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只是因為“教學”而聯系在一起。
在教學管理中,管理者要尊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地位,調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教師在教學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教師不僅在教學中起著主導的作用,而且在教學管理還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還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的導向作用。教師熟悉教學工作各個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他們與學生接觸最為緊密,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接觸,把管理者的信息及時帶給學生。同時,教師最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而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最佳。所以,只有讓教師主動參與到教學管理工作中,讓教師的影響力滲透到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才能有利于協調教學過程的人際關系,即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協調三者關系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多重個性化
在高等院校教師隊伍中,每個教師在心里需求、生活需求和發展需求上都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是教師多重個性化的表現。因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注重教師個性化需求,只有采取有利于滿足教師個性化需求的管理措施,才能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巨大潛力。這是因為,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是教師積極向上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在教學創新上作出貢獻,進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高校教學管理應以滿足教師個性化需求為出發點,創造條件讓教師人生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時刻關心教師,解決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才能使教師的才能在教學中得到展現。
3.多重價值性
教學管理要注重教師多重價值目標,創造條件讓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必須指出,在高校教學工作中,教學管理工作者與教師在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是教學分工的不同。因此,教學管理者在教師面前不能以領導者自居,更不能居高臨下發號施令,以免引起教師心理上的不滿情緒,從而發生矛盾。其實,無論在教學中發生什么樣的問題,都必須以平等的姿態去協商解決,才能得到教師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從而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
二、教學管理人本化的價值取向
1.教學環境“和”為貴
教學管理的根本任務,就是營建和諧的教學環境,在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是教學管理者所追求的價值取向。
和諧,是中國民族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中國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倡導“和為貴”的思想,曾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座右銘,并作為優良傳統被傳承下來。這里的“和”,是指“和諧”之意,這里所說的“貴”,是指和諧是人類最珍貴的東西,是人們的行為標準。高等院校應以“和諧”思想培育人,教育學生。
教學管理是對全程教學過程的管理,而教學過程又是由教師與學生相互合作完成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構建和諧教學的核心。教學管理人本化的價值取向,不僅在于構建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和諧關系,而且還要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從而形成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
2.尊重教育“師”為先
高等院校是以教學為主的教育園地,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尊重教育首先就要尊重教師,因此,高校的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就要把教師放在首位。只有尊重教師、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激發教師在教學創新中的活力,及時滿足教師的個性化需求,才能使教師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事業,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這就是“尊重教育”的重要體現。這里所指的“師為先”有兩重含義:一是在教學工作中應把教師放在首位,這是不可替代的。二是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即古人所說的“先生”。
在人本化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導師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工作的指導作用是無法取代的,教學管理的重要任務,就是尊重教師,千方百計讓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現。
3.輸送人才“生”為本
高等院校教學管理要利用一切教學資源來培養人才,創造良好條件發展人才,營造優越環境鍛煉人才,及時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所需要的人才,這是高等院校辦學的基本宗旨。
教學管理“以人為本”,就是保障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這就是說,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包括工作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包括社會責任感、互助合作、公平正義等。只有這樣,才能使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人本化的教學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目的是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這種新型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使得管理者、教師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更加融合;就是要使得管理者、教師及學生各自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就是要使得管理者、教師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全面的發揮;就是要使得管理者、教師及學生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教學管理人本化的宗旨就是讓管理者、教師及學生從不同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和諧的管理環境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龔發云.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的思考.高教探索,2007.
[2]陳強.關于教學管理科學性、規范化的思考.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3]徐寧.公平理論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初探.發展,2005,(6).
[4]王升,劉曉鵬.參與、主體的參與和主體性參與的涵義.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5]李陽宇.教育管理應以人為本.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6]張惠蘭等.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視角談高校教學管理.教育與職業,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