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瑋
【摘 要】為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筆者及其同事從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教學設計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構建 課堂氛圍 嘗試
課堂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如何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而收獲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目標。
2006年,筆者及同事對所在的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2006級護理專業6個教學班共296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學生中,高達96%的學生認為生動的課堂氛圍是調動其學習興趣并自覺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的最主要因素。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及其同事就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踐證明,如下三條措施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較好的效果。
一、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然而長期以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解決好一個評價標準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高職教育體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一種普遍看法,認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質量低于普通院校。這是拿普通院校的考核標準去評價,但這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學的。因為職業院校的培養對象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養對象相比,在智能結構與智能類型方面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拿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的學生,而從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異,顯然不公平,也是不科學的。對具有不同智能結構與類型的學生應該用不同的標準去考核、衡量,才是正確的做法。
實踐證明,當我們放棄“分數”這個標準,站在新的視角去評價學生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的學生是如此的可愛,他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同樣也是非常優秀的,如:鮮明的個性、活躍的思維、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欲望及獲得他人積極肯定的欲望。當我們意識到這些并在教學過程加以適當的引導,則同學們的興趣就會被充分調動,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課堂就會充滿活力,自然就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
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良好的個人修養是營造良好氛圍的重要保障,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直接的影響。
1.不斷加強教師個人道德修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不斷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是教師個人修養最重要的內容,正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轉化為道德的力量。有了這樣的道德的力量,師生間才能建立高度的互信,這種相互信任是教師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因素。
2.不斷加強言語表達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還要有精湛的技藝,當然作為一名老師,其要掌握的的基本技藝有很多,但其中最基本而且又是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言語表達能力。語言是人類間進行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樣語言也是傳遞知識最重要的載體。孔子、孟子、梁啟超、陶行知,古往今來,這些大教育家無一不是駕馭語言的大師,無一不具有高超的言語表達能力。無論是筆者本人的教學實踐,還是多年從事教學管理而獲得的反饋信息都證明一點:具有較強言語表達能力的教師,其教學課堂氛圍好、最受學生歡迎同時又最有可能收獲最佳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言語表達效果最好呢?簡練、生動、幽默及生活化的語言,尤其是后者最能顯現語言強大的力量。根據筆者及同事所作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知道,85.2%的學生認為教師幽默生活化的言語表達可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并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3.熟練運用新教學技術手段的能力
“一般來說,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一些新的教學技術手段,發揮學生的智能優勢。如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CAI)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集聲、光、電于一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色、身多種官能,既可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及想象力積極的投入,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在創造良好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顯著的效果。
三、精心進行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么(課程、內容等)和怎么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前者又叫課程決策,后者又叫教學決策”。教學設計是任何一名教師在教學中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課程決策和教學決策做了一些嘗試。
1.課程決策
在課程決策方面,以職教高【2006】16號文件為依據,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將日常教學與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和‘雙證書制度緊密結合,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表現為學生的“雙證”意識明顯增強,許多學生參加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且通過率高于95%。
2.教學決策
在教學決策方面,同行者及同事在對課堂環節的設計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教育實踐和科學研究都證明,形象思維強的人,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而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卻相對排斥。這并非職業院校學生的弱勢,而恰恰是優勢所在。”
通常的課堂教學環節大多為“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回顧與小結”三段式課堂教學環節,這種設計通常以90分鐘為單位,以陳述的方式再現教學內容。而筆者及同事將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放置于整門課程這個大背景下進行,使得一學期一門課程的全部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強化了反饋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使教學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主要的是用形象的方式呈現具體的教學內容,盡可能融教、學、做于一體。實踐證明,筆者及其同事的這種促教學決策方式對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
[2]韓愈?師說.
[3]孟子?公孫丑上.
[4]姜大源.關于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2007-12-14.
[5]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