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摘要]
電影語言情景教學是選用優秀英文原版電影作為教學內容,以電教媒體為手段,融視、聽、說于一體的教學。電影語言情景直觀、真實具體,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英語思維和理解;有利于學生感受真實的交際語言,提高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增強跨文化學習的意識。電影語言情景教學在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關鍵詞]電影;情景教學;優勢;交際能力
大多數英語學習者對觀看原聲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策略及作用,存在諸多的疑慮。他們認為,看英語電影是“不務正業”的學習活動。其實,電影可以把學習者帶入一個“真實”的語境之中。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觀看原版電影,學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比如,“Friends”以及“Desperate Housewives”等系列電影,備受許多成功英語學習者青睞。在觀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學習鮮活的日常生活用語,學習,“用英語說話”,而且還可以了解英語文化中背景。這樣,看電影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娛樂和消遣的過程,也是一個豐富英語語言文化知識、提高學習者英語交際能力的過程。
一、電影情景教學的必要性和理論依據
1必要性
情景教學法是利用情景來呈現語言的教學方法,它強調用具體、生動的交際情景來調動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英語,如何創造語言環境是關鍵。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采用詞匯加語法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課本、講授為中心,結果往往使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覺得課堂枯燥,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文電影情節教學可以增多課堂互動環節,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其次,從認知規律層面上,讓形象和言語結合起來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外語學習規律的。由此可知,用聲音和圖像相結合的英文電影來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語言材料、語言環境,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提高交際能力。
2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學習者學習的構成是一種原有知識與從環境中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影視教學通過影視欣賞,刺激和勾起學生對以往經驗的回憶,加上影視素材的形象性較強,從而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構建信息意義。
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提出的習得——學習假說理論認為,獲得第二語言的方法是一種潛意識習得,即在自然環境中獲得。只有習得的語言才能在交際中自然流利的表達思想。
認知心理學派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B.F.Brunner)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使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學生感到它值得學習。”
二、電影情景教學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上的優勢
1提供真實的語言材料和情景
電影故事情節來源于現實生活。電影中的語言是由來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的職業特點的人們的話語對白,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語言,它包括日常交際生活中的詞匯和習語的連讀、爆破、濁化、弱化、重音、縮讀等很多的語音變化。看電影時,學生可以把語言學習放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進行,不僅能親耳聽到人們在各種場合的交際言語,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單詞的略讀、口語化詞匯、表情手勢等超語言線索,還能接觸到具有文化特征的場景。同時生動活潑的故事情節,貼近生活的精彩對白使學習者從中獲得樂趣,激發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2激發學生熱情,減緩交際焦慮
著名教育學家烏中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使用電影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電影內容能激發學生的觀看熱情,同時也會激發他們學習電影語言的熱情。學生關心、喜歡交談的電影可以使他們擺脫語言表達和交際時產生的焦慮困擾,讓他們可以自由大膽地交流。老師們可以發現,在課堂或課外的英語電影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平時不愛交流的學生的對他們剛看過的電影發表觀點的聲音,盡管有時表達不是很流暢,但是在這種場合中,他們顯示出交流的愿望和動力。
3了解文化差異
根據社會語言學理論,“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必須通過其文化來深化對于該語言的深層次內涵的認識。“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學好語言”,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學習詞匯和語法,還應該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而電影是文化產品,是溝通文化的橋梁。觀看英文電影是一種有效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手段。單單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就學會了這門語言。許多學了不少英語語言知識的非英語國家的學生,在用英語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常常會因不懂相應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差異而出現交際障礙。電影是文化的傳播者,英文電影是由英語國家本族人演繹的,無論是故事情節的敘述、發展以及人物關系的變遷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維方式不太相同的地方,從多方面展示了英語民族人們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階級觀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風情等。而這些通過電影所表達出來的文化差異,使學生既學到英語語言知識,又領略了英語民族的傳統文化,克服了母語的干擾,養成了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際能力。
4增強課堂藝術性
很多的課堂實踐也揭示了電影英語教學的另外的一些優點,就是它能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知識含量和藝術感染力。電影被認為是三種時間藝術(音樂、詩歌、舞蹈)和三種空間藝術(建筑、繪畫、雕塑)的綜合。很多經典影片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和審美價值,能把藝術鑒賞與語言學習、感受文化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學生的分析、欣賞和判斷能力。正如使學生獲得語言方面的知識一樣重要,電影的文學藝術熏陶對學生的感染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電影語言情景教學打破傳統外語教學優勢
任何教育傳播過程都需要教師有效地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便達到某種教學目的。只有傳播,沒有控制,就無法實現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地向教育對象傳遞知識和技能的目標。電影語言情景教學也是如此。如何發揮電影語言情景教學的優勢,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教師應在以下方面精心設計:
1發揮教師的作用
發揮電影情景教學的優勢,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起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在發揮主
導作用的同時應做到:首先,語言精煉、突出重點。教師的邏輯嚴密、精煉的言語指導學生進入最佳聯想、最佳行為狀態。聲像并茂的教學使語言教學更有吸引力,而過多的講解只會破壞語境的連續性,削弱這一教學的優勢。其次,加強教學反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教學反饋,了解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情況,及時調整、補充內容,做到教與學相互了解,保證教學順利地進行。再次,擴充知識領域。電影語言包羅萬象,每一電影情景和語言表達都有一大片文化。教師對英美地區的語言文化背景要有足夠的了解,不斷補充相關知識,完善自我,才能為電影語言的精講注入活力。
2適當選用影片
影片內容應盡量與教學內容、學生所學的專業、年齡及理解層次相適應;影片的語言信息含量應盡量符合目前學生的英語水平(所掌握的詞匯量水平和理解水平)。事實上,對于學生喜歡的電影,他們不一定有東西要說。動作片、某些好萊塢電影、涉及的問題比較模糊或遠離學生生活的電影都不是好的選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電影對話清楚,方言和習語也用得最少,適合水平較低的學生觀看。英語字幕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但是電影不是被讀的,只有在“看”一個電影時學生才能最接近它并投入其中。所以如果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很差,以至于要花較多時間讀字幕,還不如看帶漢語字幕的電影效果更好一些。此外,還可以選用反映社會不同時期文化的生活片、重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輕松愉快的音樂片等充實教學內容。選用的影片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義;語言、語音純正,易于學習及模仿;情節簡單,人物形象生動,對話簡潔,能吸引學生。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語境中認識和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英語實際交際能力。
3精看與泛看影片相結合
電影觀看固然有耳濡目染自然形成語感的作用,但如果缺乏了針對性、目的性,我們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組織學生泛看影片,使學生更多地感受電影的文化藝術氛圍、了解文化背景、適應各種會話人物的語言;精看影片,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對所學語言達到認知與應用同步上升。
4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應有針對性地設計,使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電影;還可以采用反復播放、分段播放等教學手段,給學生進行模仿、復述、正誤判斷、配音等練習的機會;教師還可設計對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的討論,使學生看完影片產生回味,激發思維熱情,進而展開討論和賞析,提高他們創造性地應用語言的能力。
5應用階段
應用階段是電影情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情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電影在語意層面上非常豐富,能有效地挖掘作為討論的話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學生可就各個專題如故事情節、主題音樂、思想內容、藝術品位、影片所剖析的社會現象甚至某句給人印象深刻的臺詞等進行自由評說。這不僅有助于改進學生的語音、語流、語速,提高口語聽說能力,而且能激發他們的思維熱情,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此外,在這一階段,除了讓學生就影片的故事情節或某個人物進行自由評說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就某個情節進行模仿、改編或配音,讓學生學唱或背誦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或經典對白,讓學生寫觀后感和電影簡介等這樣。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語感,陶冶情操。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讓我們不斷地創造條件,充分發揮電影語言情景教學的優勢,在提高學生實際英語交際能力方面多做努力,為學生的語言活動創造空間,強化語言實踐過程,爭取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