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朝堂
通過歷史教學,可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升華為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歷史長河源遠流長,它與現在距離太遙遠,初中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難以把握其要點。這就給歷史教師,尤其是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此,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講究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村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來自偏遠的石山地區,基礎知識差,再加上剛進入初中,功課多了幾門。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歷史課本,里面的內容五花八門,歷史年代、歷史人物等,他們看了眼花繚亂,上課時無法把握,有時甚至產生了厭惡的現象。歷史教師必須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一,教師運用語言和情感等激發學生興趣。一般來說,在課堂上,教師運用風趣、幽默、合乎邏輯的技巧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歷史中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優美動聽的歷史故事,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飽滿的熱情將它們敘述出來講給學生們聽,讓學生們從這些語言中感知歷史,以達到喜歡學習歷史的目的。第二,充分運用史料、模型等再現歷史,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運用模型、史料等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和解說,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三,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再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現代的科技成果廣泛地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使教師告別了只靠一塊黑板和幾支粉筆的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擴大了視覺和聽覺,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當中。
二、構建和諧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
所謂和諧課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平等、互動、合作的共同雙邊活動。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摒棄教師居高臨下的姿態。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個體形成積極的學習情緒,學生容易把潛在的情感轉移到學習上來。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是實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為了搞活歷史課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全班學生個個能張揚個性。例如:在上課時我把學生分為三組,一組是優等生,一組是中等生,一組是差等生,設置課堂練習時,優等生做難度較大的題目,中等生做稍有難度的題目,差等生專門做在課本里的題目,然后各組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選派一個人發言。這樣的做法,使學生個個有事做,人人動手、動口、動腦,避免了有些差生無法做難題而搗亂課堂和優等生做容易題目后閑著的現象。同時,為了調節學生們的心理,我在課堂上有意地講一些課文里有關人物的故事當笑話,讓他們在疲勞中松口氣,語言風趣幽默,常常引來學生們哄堂大笑,同時也能讓他們在寬松的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
三、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課程既簡單又復雜,所謂簡單是指歷史表述簡單;所謂復雜是指內容跨越時空大,學生很難把握。光靠教師教是不夠的,必須教給他們會學歷史,掌握記憶歷史基礎知識的方法,這樣課堂教學質量才會很快得到提高。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
四、引導學生學會理清教師講課內容的方法
在講授完每一篇歷史課文后,都要作課堂小結,我要求學生自己理清全文內容的脈絡,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我是這樣教的:一要寫課題,最好豎寫;二要寫欄目;三要把每個欄目中的時間、人物、事件寫下來,可以附加自己的話;四要把歷史意義寫下來。然后用大括號從左到右把上面的內容羅列出來。以《三國鼎立》為例:
1.官渡之戰:①時間:200年;②地點:官渡;③事件:曹、袁兩軍交戰;④結果:袁軍失敗(以少勝多)。
2.赤壁之戰:①時間:208年;②地點:赤壁;③事件:曹軍和孫劉聯軍交戰;④結果:曹軍被打敗(以少勝多)。
3.三國鼎立形成:①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②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定都成都;③222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
4.意義:結束戰亂,社會暫時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
以上的是先讓學生試一試,然后教師做糾正。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但是,我們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也應該看到農村里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與城市里的學校相比相差很遠,教學模式不能照搬。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于本校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鉆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一定能夠把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作者單位:廣西田東縣作登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