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雙女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減少遺憾。我國著名心理學者林崇德先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新課程要求教師在做中學、學中研、研中做。教師不僅要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而且要成為反思的實踐者。鑒于此,筆者上了一節新課程創新探究課。再次回顧整個過程,以期和同行們有更深的交流。
第一次課:“完美”的獨角戲
上課前,我對教材和教參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讀,確定了教學思路,授課為第三單元第三章第三節《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主要內容是植物的蒸騰現象;蒸騰作用的門戶;蒸騰作用的意義。涉及到兩個實驗,一個示意圖。實驗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上課時我利用波斯菊做實驗,效果不錯。牛刀小試之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二:葉片的結構。在學生好奇、羨慕的目光注視下我仔細演示了臨時玻片標本的制作過程:擦——滴——取——展——蓋,并不太嫻熟的操作技術也博得了學生們的羨慕。然后分組讓學生到我早已準備好的顯微鏡下,親眼看看葉片的結構和葉片的上、下表皮(氣孔)。分析“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我用掛圖“蒸騰作用示意圖”給學生詳細分析蒸騰的過程及作用。
課上完了,較好地完成了我預設的內容,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整節課下來,老師們的評課結論是總體感覺比較順暢。但整節課學生好像一直被一根線牽著,自己主導主演了“獨角戲”,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出來了,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最后,沒有給小組活動足夠的時間,導致草草收場。
經老師們共同討論得出課上要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小組活動,并將小組活動貫穿到前面的教學環節,通過小組活動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根據大家提的建議和意見進行了第二次備課。
第二次課:瑕疵的回頭課
第二天我在另一個班上了第二次課,同組老師隨同聽課。上課初始,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蒸騰現象的觀察活動,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為自己的小組贏得分數。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蒸騰作用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制作觀察葉的結構切片。下課鈴響了,部分組未完成任務。
這節課下來聽課老師們覺得小組活動貫穿了本節課,學生的活動多了,時間明顯不足,整體印象卻不如第一節課好。那問題出在哪呢?我們又坐下來琢磨、討論。結論是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動手能力差,干脆站著不動;預習環節不到位;時間觀念淡薄,做事磨磨蹭蹭。
找出原因后同組老師和我進行了第三次備課。事前發放預習提綱;對學生的分組進行了調整,好、中、差生搭配,同時為了避免小組活動時組內成員角色不明確、一人表演、多人旁聽的弊端,對于組內具體分工、合作提出了建議;對“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和“觀察葉片的結構”兩個實驗做了改進。
第三次課:掌聲響起來
第三次上課,生物組全體老師參與了聽課、評課。這節課的思路與設計和第二次課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諸多細節的調整,課堂效果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由于調整了小組的組合且分工明確,學生們能立即進入狀態,角色感比上一次課好了很多,為有效的小組活動做好了鋪墊。其次,實驗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學生的情緒很快被調動起來了。應該說,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思考狀態,充分參與了活動,得到了鍛煉。最后,通過小組活動,小組學習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強。雖然個別組做的實驗切片不是太好,甚至有小錯誤,但從偶爾響起的掌聲里、從學生自豪的微笑里我們看得出他們收獲了學習的喜悅。
我們全組老師也收獲了反思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收獲了無法預約的精彩。用一句歌詞總結:掌聲響起來。也許這掌聲并不熱烈,但足以給學生、給授課老師、給聽課的每一位老師以莫大的鼓勵。
對于這節課,我們很難用成功或是失敗來界定。但我們從一次次反思中學到了很多,也對反思有了新的感悟:
1.思教學設計,揚長避短,提高備課質量;2.思教學亮點,捕捉教學靈感,使教學趨于完善;3.思教學不足,記錄教學疏漏,以免重蹈覆轍;4.思教學疑難,尋求突破方法,使以后的教學化難為易;5.思學生見解,記錄學生創新火花,從學生的角度體驗學習過程并創新教學;6.思學生活動,提高學生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7.思教學評價,保持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果。
事實上,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而一次次“回頭”課則是這三位一體的綜合體現。教學后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