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英
創新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創新教育已成為新世紀的教育使命。加大創新教育的力度是現代教育改革的趨勢,是每個學科課堂教學的主流。中學教學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那么,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認識。
一、創新教育對中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探究者的姿態進行自我反思、重新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與總結,逐漸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創新型的歷史教師應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尤其要不斷吸納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能帶入教學之中;還要注重培養自己在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下與人交往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能力等。總之,歷史教師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二、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新的靈魂和動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興趣、求知欲、對新異事物的敏感性,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通、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課堂教學中,中學歷史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通過質疑、啟發、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與此同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倡張揚個性,反對將學生的新想法、新念頭“一棒子打死”,要充分開拓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要有獨到的見解,充分培養其思維的獨創性、變通性和流暢性。這樣,教師在教學中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勵、多一些點撥;氣氛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專制;語言上要多一些激勵,少一些打擊。教師要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發現自我、展現自我、推銷自我。
三、結合教學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地通過歷史學科本身特有的素材提倡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讓學生明白歷史始終是一個進步的、充滿著創新的過程。那么,怎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要多啟發指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目的。
2.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思維的不同尋常性和標新立異,使學生不從書、不從師、不依常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對現行教材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適當向學生交代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積極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導入新視角,啟發學生發現新因素,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實質”時,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1)從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2)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數民族農業化的過程;(3)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分析,它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總之,施行創新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大勢所趨。歷史教材包含著許多創新的素材,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空間。歷史新課標的施行,又為歷史教學的創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因此,中學歷史的創新教育是大有可為的,關鍵在于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大膽變革教法,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去教育、啟迪學生,及時捕捉并點燃學生創新的思想火花,中學歷史教學將在創新教育中將發揮巨大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