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愛宏
摘 要:探討開放式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就是從教學觀念、方法、教學內容及學習評價等方面解放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激勵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的主體、信息技術教學的客體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達到最佳聯結,高質量地實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 開放式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時代的到來,開放式教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缺點,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還應該注重開放式教學的設計與實現。
一、開放式教學的基本結構
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教師只局限于傳授課本內容,以機械的模仿、講解來達到教學目的,使教學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行開放式教學,能開啟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其基本結構是“問題——分析——解答——結論——問題——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中得到訓練與強化。學生不必通過對教師行為的直接模仿來獲得學習結果,而是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單一的、最好的答案,而學生的答案通常會超越所呈現的學習材料。對于信息技術教學而言,它更適合于各個知識點和操作方法的教學。
二、基于開放式教學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
1.教學內容開放
教材是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是完成教學內容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條件。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型學科,其教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不斷更新的。首先我們要理解教材特點,創造性地用好教材,正確把握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深度,確定學生原有的學習水平以及通過學習要達到的新的學習水平,便于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其次,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要求教學內容在組織上也要有一定的系統性。信息技術課程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活化教材內容,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趣味,提高學生興趣,把抽象知識變成直觀、明了的具體操作,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再次,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先進性,選擇新版本、新教材、新內容,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方法,達到新的教學效果。
2.學習情境開放
學習情境的開放是為學生提供完整、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因此,學習情境開放應考慮以下方面:
(1)運用多媒體,創設“真實”學習環境,增加教學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趣味性,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深奧變得膚淺,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引發學生的良好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正確、有序、快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
(2)創設靈活的交互環境,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極力促成師生間情感協調,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學習,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3)“以學定教”努力實現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學生的思想、思維、感情、活力、知識、個性都存在著差異,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并非適合所有學生,完全的自主性學習會給學生帶來學習任務管理上的困難以及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因此,我們精心組織各種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學習動機、情感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愛、學有所思、學有所長,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以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3.教學方法開放
開放式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而“問題的解決”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基本方法[1]。教師為學生創設多樣的實際情境,激勵學生獨立探索,促使他們能夠提出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的問題,啟發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及習慣,并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樣的,即開放式的[2]。為了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教師提出任務,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其核心在于任務的確定,既蘊涵了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蘊涵了學生應該獲得的能力訓練。任務定得太多太難,學生難以完成;任務定得少或容易,則造成浪費時間。因此,任務的確定,要富有挑戰性,能提供想象創意的空間,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推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4.評價方式開放
知識建構的評價,給予學生學習效果及時準確的評價,能夠適時糾正學生對概念、原理、知識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從而強化對知識意義的正確建構。需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關注發展過程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和方法,既關注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習結果,更加強調發展的動態性。
二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評價體系多元化。應將質性的評價方法和量化的評價方法相結合,打破將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手段的現狀,采用開放式的質性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全面發展[3]。
三、《信息技術》開放式教學的實現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中心”,開放學習環境和任務,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發現、自主探索意識,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多種發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1.開放的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基礎、操作系統以及Word等軟件的運用組成,所選內容以“認知、技術、社會”三位一體的基本理念構建教材體系結構,內容版本新,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我們所教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水平存在很大差異,有的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因此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軟件的基本操作上,在學習內容安排上,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注重教材內容的人文性和生活性,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如在學習Word中,我們多收集各方面素材,讓學生制作“個人簡介”介紹自我,過節日讓學生制作一張圖文并茂的賀卡,同學之間相互祝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2.開放的學習情境
開放學習環境,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友好、安全的人際交流環境,允許學生選擇并負責自己的學習過程,淡化標準化意識,減少指令性要求,打破對學生思想束縛,鼓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的個性化。如在學習Word應用軟件時,我們緊緊圍繞制作“板報”這一任務,解析、學習制作“板報”方法,從而掌握Word每個知識點和操作方法,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對學生產生親和力,能吸引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有益于學生增進知識理解、豐富思路、自我矯正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肯定,讓學生自發地參加到學習過程中來。
3.開放的學習資源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由于其內容豐富且具有開放性,在信息的呈現方式上就要不拘一格,與學生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連,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這些信息源由素材、案例、習題、論文、電子辭典、網上資源組成,重在給學生提供適量的信息,使學生通過信息的研究運用,從而獲得知識的建構。
參考文獻:
1.李濟英.世界教育發展趨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82,195
2.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9,60
3.陳旭遠.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6-137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盤水師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