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玉梅
摘 要:數學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是與普通高中開設的相應課程不同類別的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中職數學教學應從專業、從學生特點出發,施行層次化教學,力求針對職高學生的專業特點,從教學中與普通高中區別開來,因材施教,以達到職高數學教學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中職數學 專業 層次 教學 特色 特點
一、引言
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尤其是文化課的教學,仍以普通高中的教育體系作為參照系統,尚未形成自己完全獨立的教育思想。如果說普通高中為高等學校培養智能型人才打基礎,那么中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大眾教育。21世紀將需要更多的技術型、應用型、接受過中等專業教育的人才,而此類人才恰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對象。針對這種培養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數學教育思想,因材施教,采用配套的、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數學作為文化基礎課是學好其他學科特別是理工類專業課的基礎,學習數學對于提高人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創造性,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根據中職教育特點轉變教學思想觀念
在“知識爆炸”時代,傳統數學教育限制了數學知識的學習,也限制了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飛速發展的中國乃至世界需要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型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而進入中職的基本上是初中階段的中等生和一部分“差生”,他們的“差”已成了習慣,甚至“根深蒂固”,他們沒有學習興趣,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缺乏最根本的“雙基”能力,甚至課堂教學的45分鐘都不能堅持。面對這種教學現狀,如果還沿襲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就不會提高教學效果。要使這些學生都能學會基本的、起碼的數學知識并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就成了我們中職數學老師教學的基本要求。
新的《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要求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是人創造的,其意義就在于能解決實際問題,其理論價值必須由實踐來檢驗。傳統的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強調演繹推理,能證明、推導一些數學的定理、公式,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既不易于理解更不會應用,顯然不適合運用。針對職教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數學就是套用公式解題的傳統習慣。數學課的重心是通過學習數學知道怎么學習,怎樣學得快、學得多、學得好;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方法,如理解、分析、判斷、辯證、綜合等能力;并以適當的計算技術、嚴謹的邏輯思維品質及實際操作方法等。
三、根據中職專業特色進行數學教學
由于中職復雜的教學情況,不同類型的專業對數學課的課時及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是同類型、同一課程結構的不同專業,對數學課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文科類的專業對數學的要求較低,理工類的專業對數學的要求較高。這就對職業高中數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以專業需要構建數學教學新體系
數學教師要與專業課教師建立溝通的渠道,了解數學內容對各專業所需的時間段和側重點,做到根據專業需要,認真選擇或編寫教材,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構建以專業需要為依據的新的數學教學體系,不必過分強調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關鍵是要突出職業學校數學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例如針對各專業的側重點,財會專業要以學習函數、概率與統計等知識為主;電子電工專業要以學習三角函數及復數等知識為主。
2.挖掘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在不影響數學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從專業課教材中選取一些具體實例進行講授,讓學生明確數學課與專業課是密切相關的,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既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又能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用途,達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之目的。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多了解學生所學的專業課,時時刺激學生的注意力,處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只要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提高注意力、增強自信心,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探索、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
四、根據中職學生特點進行數學教學
近年來,隨著高等學校的大力擴招,相應地出現了普通高中熱,只要能進入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想盡一切辦法都進了高中,進入中職的學生,他們起點參差不齊,在學習、思想、行為習慣、修養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缺陷,其數學課的教學難度可想而知。要使這些學生都能學會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并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就成了我們中職數學老師的教學基本要求。若在教學中對學生發出同一號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學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分層次教學,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備課中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作不同層次的要求:基礎差的學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力求學會最基礎最主要的知識,并逐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靈活應用;對中等學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對所學知識具有分析歸納的能力和應用能力;對優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特征。不同設置目標,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因材施教。
在授課過程中要有“難、中、易”層次的問題,提問時,基礎題鼓勵差生作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對差等學生的答案可給予評價;中等題中等生作答,優等生補充完善,教師作出評價后,讓差生再回答;難題讓學生思考,再讓優生回答。這樣全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各抒己見,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達到相互促進,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4.
2.鄭毓信.數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