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健
摘 要:數學課堂中妙用空白,可在所謂的“冷場”中,開啟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潛能,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空白 方法 原則 效果
一篇好的文章,講究含蓄的“藝術空白”,讓讀者從有盡的文字中體會無盡之意。教學同樣要講究“空白”,其對提高課堂效果,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
一、如何巧置“教學空白”,培養學生能力
1.組織教學時巧置“空白”
有位教師在講用豎式計算0.015÷3時,老師列好豎式卻停著不往下講,學生也不知為什么,大概過了半分鐘,再引導學生進行豎式計算方法的學習,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課后我與他交談時才知道,原來在講課時,他發現有兩位學生在下面開小差,于是停了半分鐘,這兩位學生發現老師停下不講是因為自己開小差,一下子坐端正認真聽講了。后來我反思這位老師的教學,采用突然停止講課留下一點時間上的“空白”,提醒學生自己調整注意力的做法,比教師用語言提醒學生注意,效果要好得多。這樣做不僅使教學得以正常進行,大部分學生思維不被打斷,而且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達到了和諧教學的效果。
2.引入新知時妙用“空白”
引入新知時,教師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空白”,設計懸念,故意問而不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對所要學的新知產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從而自覺地進入新知的學習中,也就開始了真正的數學學習活動。
3.教師提問時設置“空白”
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基本方式,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根據情況而定留“空白”的長短,一般較簡單的問題“空白”可以短一些,一些思維性較強的問題,要給學生留足夠的“空白”,讓學生充分回憶、充分思考,這時如果教師急于讓學生回答,結果學生要么回答不到點子上,要么語句啰啰嗦嗦,顛三倒四,就會給學生造成阻礙,也影響了思維的發展。
4.知識模糊時巧用“空白”
教學中,往往有些相似的概念,容易使學生產生模糊感覺。這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糾正,應給學生留有一些“空白”,引導學生冷靜三思,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討論,去澄清,這樣得到的知識要比教師講解的更深刻。
5.結束新課時留下“空白”
教學結束時,教師可適當地留下與下節課相銜接的“空白”,或留下一兩個能使所學知識作進一步拓展延伸的懸念,讓學生帶著如何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新課,往往會取得“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二、巧置“教學空白”,注意哪些問題
1.適度原則
提倡“空白”,講究“空白”藝術,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空白”藝術依賴于教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么都不講,什么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則是放任自流,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更談不上什么“空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空則空,講空結合,這才是“空白”藝術的要義。
2.科學性原則
“空白”作為教學過程的藝術,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空白”的內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適應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形成互補,互相促進。這樣,“空白”藝術才能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真正煥發出無限的魅力。
三、巧置“教學空白”,可達到怎樣效果
1.教學空白為教學提供了生長點
教學空白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個生長點,使教學呈現出多元、開放、靈動而整合高效的態勢,拓展了學習空間,是數學學習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
2.教學空白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只有先賦予學生自主的權力,才能讓他們發展自主的能力。”教學空白恰好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學習。在藝術的補白過程中,學生們多角度、有創意地思考和感受,通過自我體悟和群體交流,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而“主動·探究·合作”正是新學習方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教學空白藝術的運用,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3.教學空白有利于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學空白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一種載體,使教師的角色轉變有了可能。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一改單純的知識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而變為了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和促進者。其間教師主要幫助學生決定了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各種便利和服務。
可見,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余留一些必要的“空白”,開啟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潛能,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創新思維,達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沈松乾《教學中的空白藝術》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