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富
摘 要:農村初中的課程設置應該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利于素質教育。把勞動技術滲透到各學科中,因地制宜開設興趣班、特色班,創造性地進行學科整合,是進行農村初中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課程改革 素質教育
新課改要求實施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依賴于課程設置,因此進一步改革現在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是非常必要的。
農村的初中教育絕不應當只是單純的文化知識傳授,應當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打好文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習一些專業技術,使他們在畢業時就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一至兩門致富技能,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符合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的需要。農村初中教育必須面向科教興農的大目標,面向未來農村經濟的大范圍,面向城鄉現代化建設的大趨勢,才能真正體現全面的素質教育的需要,并同時做好升學、回鄉兩種準備,這樣定位農村初中教育的功能與地位,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好貧困地區農村初中的辦學方向,辦好農村初中。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只有改革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
國家建設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前者需要較高的科學文化,后者則更需要精湛的技術和技能。與其初中畢業后才分流去讀職業學校,不如初中階段就分流。一部分學生按普通教育進行教學,大部分按職業教育進行教學,真正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在這方面國內國外都已經有成功的經驗。
美國非常重視農業職業教育,在美國幾乎所有的鄉村中學都設有農業職業課,中部一些州的某些學區甚至規定所有鄉村中學一年級的男性學生都必須修讀農業課。
英國發展出了由現場教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工讀交替的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
新加坡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借鑒德國的雙元制創建了新加坡的雙元制教學工廠。即把學校按工廠的模式辦,讓學生通過生產,學到實際知識和技能。
湖北襄樊市在整個初中階段都開展了滲透職業教育,并且與農時合拍,與地方經濟和家庭經營項目合拍,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使學生學到了農村實用技術,受到學生及家長的普遍歡迎與支持。這一做法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改革農村初中課程結構,實行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完全可能、可行的。良好的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不僅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需要,也是廣大農村實現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根本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強調:“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說:今后,我國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農村,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不僅是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國產業工人的后備軍。由此可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如何,直接關系到“富國強民”戰略目標的實現。
從全國就業形勢看,一方面一些地區和城市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勞動者,另一方面在一些貧窮落后地區又存在大量剩余的沒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要解決這個矛盾,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一、把勞動技術滲透到各學科中
為什么農村初中學生大多數對學習毫無興趣?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是一個重要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看:書看不懂、試考不好、升學無望,哪里還會有什么興趣?如果在現行教材中增加一些勞動技術的內容,不但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學到了勞動技術,而且能夠使學生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從而克服厭學思想。
二、因地制宜開設興趣班、特色班
農村初中所有的班級都是普通班,培養的目標都是上高中。實際上人各有志,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想,其中只有一部分學生的理想是讀高中上大學。因此,我們需要改變觀念,因地制宜開設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特色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個或幾個特色班,他們就能夠樂此不疲,老師家長就不會頭疼了,這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的。
三、創造性地進行學科整合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照本宣科,而要創造性地進行學科整合。
例如在教學“矩形”時,有道思考題:木工師傅用曲尺能否在一塊木板上畫出矩形?很多學生沒見過曲尺,對這道題一臉茫然。這時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曲尺,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數學知識,又開了眼界。又如,《分式》中有道題要計算并聯電路筆串聯電路的電阻,對于什么是并聯電路什么是串聯電路學生是很難想象的。這時教師可以在一旁指導,讓學生動手安裝電風扇、安裝走廊路燈。電風扇是按并聯電路接電,走廊路燈按串聯電路接電(能節約用電且燈泡十多年不會壞)。學生有了這些技能,回到家立馬就可以一展身手,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更加努力。
因此,改革初中課程設置,改革教材內容,開好農村初中的勞動技術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結合、文化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龐紹寬.《關于農村初中職業教育的思考》.五大連池市龍鎮中學
2.姚德明.《農村初中辦學模式的成功經驗》.湖北襄樊市教育局
作者單位:廣西富川縣蓮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