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鳳
教學中“整合”的含義,可通俗地理解為把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各種技術手段較完美、較理想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把計算機作為自己真正的教學工具。信息技術教育與地理學科整合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地理學科之中去,以地理學科的學習過程為載體,更好地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信息加工能力等。
一、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興趣的整合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能使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二、信息技術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整合
信息技術具有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拓展了想象力,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培養學生攝取和處理信息能力是地理教師的一項教學任務。
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便會由“被動聽取知識”——“被動汲取知識”轉變為“主動尋找問題”——“主動尋找答案”。這樣,自然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進行。如,在進行“地殼運動”一節學習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大陸漂移的假說以及板塊運動學說。這些問題帶動學生思維,使學生很快進入了積極主動思維的學習狀態,便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
三、信息技術提供了大量的內容、素材,為學生終身學習提供了平臺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一輪課改所倡導的主導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即以學生的發展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及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的綜合含義。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使學生享有對教育的“參與性”和“選擇性”,注重學生的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全程發展和個性發展。
進入21世紀信息時代以后,知識傳授的媒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于信息技術的融入,地理教學方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栩栩如生的畫面、聲情并茂的解釋、浩如煙海的資料、方便快速的搜索引擎等,這些都是傳統地理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因為地理學習并不是單純來記憶一些資料,其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自己獨立分析地理教材中的圖像,這些圖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展,開發大腦潛能。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讀各種地圖的能力,不僅是地理教學的特點,是學習地理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需要,對學生的潛能的開發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的整合就要求教師將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各種技術手段較完美、較理想地融合到我們的課程之中,因此,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素養,在投身地理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計算機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也使得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發生了改變,由“講解員”向“向導”轉變。學習地理的過程是學生自己理解和發現問題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就應該是這種過程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地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學習情境和進行指導。在地理教學中必須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檢索信息,獨立獲取信息,開展討論、操作、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們“動”起來。針對不同的目標,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與動手能力。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實踐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
地理教師必須精講。比如在課的開始用生動、精練的語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在學生學習難以理解的知識的時候,用精辟、準確的語言進行剖析;用生動、豐富的語言對學生們無法接觸到的地理事物進行描述,以開闊他們的眼界;用準確、概括的語言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反饋等。同時要注意“整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強調計算機要服務于課程,應用于教育;強調應當設法找出計算機在哪些地方能增強學習效果。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內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是以人為本,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為研究目標的一門科學。因此地理學科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及因地理區域差異而有不同的聯系和制約的特點。由于它縱覽自然與人文兩方面,地理的學習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但是當地理課程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對地理課程失去了興趣,其他就成了無源之水。如何吸引學生興趣?信息技術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作者單位:新疆哈密三道嶺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