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瑜
新課標的出臺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成為了我們的追求目標。對于語文教學評價仍然是我們工作中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總結的問題。
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教學評價問題
1.贊揚的語言使用不恰當,誤導學生的學習思維。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論學生回答是否恰當,不論提出什么質疑都口訣似的贊揚:“你真棒!”、“真有見解!”、“讀得真有感情!”……不當的評價不僅激發不了學生的思維,反而會誤導學生的學習思維。時間長了,他們認為對老師的提問、對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哪怕是胡編亂造、東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揚的。于是他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這或許就是創新思維的表現。而那些有真知灼見的理解和回答,反被這些庸俗的贊語埋沒了,無情抑制了發其散思維的培養。
2.誤延評價界面,學生疲于應付。新課程的評價改革提倡發展性評價,講究方式的多種多樣。除了一般考試測驗外,還有訪談、觀察、文獻研究、范例考查、個人經歷記錄等。然而有的教師誤以為任何一種語文學習都需綜合運用各種形式的評價。他們在實施過程中不顧學生實際,不顧學生的起點、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無限擴大評價界面。如一篇作文寫好后,先自改自評,再小組評、班級評,然后家長評,寫評后反思、評后報告,再呈交老師評。這使學生作文在眾多的評價中已面目全非,不僅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也致使學生喪失了寫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評價效果。
3.簡單求異,違背語文教學宗旨。課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中有的教師在學習文章時讓每個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學習或者為幾個生字,也要讓學生分組討論,這樣就能獲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學習”“學習熱情高”等評價。其實,語文教學中許多問題仍需教師點撥,學生思考才可解決的。
二、在教學評價的探索中做到真實
社會和家長稱呼老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今天我們的學生隨著時代的信息靈通,認辯能力有著天然的敏銳性。
1.真實的老師幫助學生認識真實的自我。語文即生活,語文即人文。語文教學評價可隨時隨地進行,情境中可使學生的感情豐富,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也可指出學生存在的缺點。有個學生課下見到老師說:“老師,我想找您談話”。老師一怔,隨即說:“那我可要等著挨批評了”。學生覺察到用詞的不妥,很不好意思。老師趁機給學生指出了“談話”一詞的微妙變化,如果換成“談談心”或“說件事”就妥了。率真的評價讓該生明白了“談話”一詞的多義,也懂了口語交際中因對象不同而用語不同。在與學生親切接觸中用真心的語言啟迪學生認識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使其快樂地成長。
2.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激發學生進取心。評價要從學生的起點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嚴厲的訓斥和一味的指責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了他們的志向水準。相反過度的表揚,活躍氣氛的背后卻冷卻了學生的競爭沖動。如學習《孔乙己》時,要求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小說續寫。有一位同學想象孔乙己被一恩人搭救,并在恩人救濟下開了個酒店。老師評價:“想象豐富、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在續寫時多一些表現人物性格的描寫,才能表現出小說要塑造人物形象這一主要要素。”評價中教師真正做到了客觀公正,又不乏真情,讓學生受到鼓勵,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進取心。
3.于真情鼓勵、贊賞中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在評價時積極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要注意學生的性別不同、個性差異,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地位的教學充分體現。教學中,注重學生思想的變化,柔性教育與硬性教育相輔相成,剛柔相濟,使其相得益彰。適當的批評懲罰能使學生增強責任感,磨煉學生堅強意志,鑄就學生完善的人格。一個學生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認為作者寫的都是家常瑣事,沒什么意思。老師就讓他回家按照文章的內容,多做家務,并觀察感受父母的態度,再將這些記下來。這樣在后來的日子里,他漸漸地讀懂了《背影》是一種愛。
教師應歡迎和接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真心的語言對老師的德、能、勤、績等方面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樣就能在師生互動、知己知彼中達到教學相長。
教師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生正誤方面,應充分發揮評價的發現、引領、提升功能。教師在教學中都應該少一些表面的繁榮,多一份內在的智慧,使學生沿著正確的路徑展開深入的思考,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新疆阿拉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