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江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呼聲的高漲,學習聲樂的孩子們的年齡呈低齡化趨勢。如何針對少兒進行聲樂訓練是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回避的現實和亟待研究的課題。孩子們的這個時期是身體生長發育期,聲帶很稚嫩,如果沒有科學的方法去訓練學生,可能會導致孩子聲帶受損,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因此,探討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少兒聲樂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本文從歌唱狀態、發聲方法、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現力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少兒聲樂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希望能對少兒聲樂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歌唱狀態 發聲方法 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現力
歌唱是人類最基本的音樂活動,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倡導,家長在子女培養方式和成長取向上呈多樣化走勢,因而孩子業余學習音樂也就獲得迅猛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少兒聲樂學習的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談及很少,也不很重視。面對少兒聲樂活動的頻繁和聲樂學習的低齡化,少兒聲樂學習的教學方法值得人們思考和重視。少兒歌唱的發聲與成人的發聲訓練是有區別的,盡管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科學的、美好的聲音,但我們不能完完全全地用成人歌唱的發聲方法訓練兒童。正確指導兒童歌唱發聲,使之遵循、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具有極為現實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社會意義。
兒童的喉頭和聲帶是成人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較淺,多用頭腔共鳴,聽起來聲音響亮、甜美而透明。這么稚嫩的嗓音猶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需要你用心去雕刻和呵護,此時如果用聲不當,會直接影響孩子們歌唱生命的發展。筆者想通過此文在少兒聲樂教學方法方面做一點探索性嘗試,希望能對喜歡聲樂的孩子有所幫助。筆者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在少兒聲樂教學中尤為重要。
一、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
歌唱藝術是一門控制藝術,學習歌唱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練習如何控制整個系統和尋找使用合理共鳴的藝術,同時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打開喉嚨的輕聲柔唱:在少兒和成人聲樂學習中都很強調打開喉嚨的歌唱。人們常說“打哈欠”或“吸氣”狀態是幫助打開喉嚨的好辦法,這種狀態是打開腔體、保持腔體穩定,獲得共鳴的保證,孩子們也很容易接受。在訓練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聲音效果,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歌唱狀態。在發聲練習或演唱歌曲時最好用柔和的起音,它能避免過猛的沖擊和肌肉的過分緊張,減輕發聲器官的負擔,柔和的聲音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共鳴。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聲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2.求得氣息支撐的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歌唱的支持力。對于初學聲樂的少兒來說太多的理論是理解不了的,如何讓他們盡快地掌握歌唱的呼吸呢?我們可以給他們做一下示范,一個是他們現在的歌唱呼吸狀態,另一個是歌唱要求的呼吸狀態,通過對比就能看出:歌唱的呼吸肌肉有兩種:一種是吸的肌肉,鼻嘴同時吸氣,身體尤其是從兩肋以下、腰周圍甚至后背都有膨脹感;一種是呼的肌肉,呼氣時不僅有這個呼氣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時還有一種與之抗衡的、由吸氣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協同動作。呼氣之中保持相應吸氣的感覺,吸氣之中保持相應呼氣的感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呼吸對抗”或“呼吸保持”。有這種呼與吸協調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關系的呼吸是具有支點的呼吸,得到了正確的呼吸支點,就可以得到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我們可以把這種抽象的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用形象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孩子把氣吸到位,有節制地控制呼氣能力,找到歌唱的支持點。因為歌唱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藝術,歌唱中的所有變化都是來自呼吸的支持。孩子們通過歌唱和發聲練習來鍛煉歌唱呼吸的這種能力。同時在歌唱中也要特別強調有氣息支撐。
二、重視兒童自然聲區的訓練
對少年兒童的聲音訓練必須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對他們的嗓音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并因材施教。首先,練聲曲的選擇上要有目的性,旋律平穩,最初跨度不要超過五度,音域最好先在自然聲區之內。其次,歌曲的選擇原則上是先選平穩、流暢的歌曲,歌曲的音域最好是控制在比他們的發聲曲的最高音域低一個小二度的音域范圍之內。最后,對少兒聲樂訓練每次的時間不要過長,最好一次不要超過40分鐘,并在訓練中途能有幾次適當的停頓,緩解一下孩子的緊張和疲勞,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而損害嗓子。
三、維護孩子們學習的自信心
在少兒聲樂學習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要從理解孩子的思想出發,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其對歌唱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發聲方法的學習中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和容易把握的具體手段。另外,聲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聲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漸建立和形成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給予肯定,給他們自信,不要用刺激性的話來刺激孩子,使他們對聲樂學習失去自信心。孩子的學習進步是階段性的,練聲曲和歌曲都要適合此階段的程度,不要選能力不能勝任或勉強能唱的歌。所以在少兒聲樂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成長、進步。
四、注重培養孩子的歌唱表現力
聲樂是表演藝術,發聲方法是歌唱表演的手段,而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用美妙的聲音把歌曲的內容、情感表達出來,單有一個美的聲音是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去理解音樂和歌詞。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歌曲進行分析、講解,讓他們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表達、體現歌曲內涵的關鍵最終還是要在歌曲的演唱處理中表現出來,所以教會孩子“會唱”很重要。要教孩子學會注意聲音變化的對比,如力度的變化、音色的變化、速度的變化、風格變化、情感變化等等。另外,孩子們可愛的肢體動作更能使歌曲生動有趣,充滿活力,增強歌曲的表現力。
少兒是祖國的未來,在少兒聲樂教學的這片土壤里有待更多的聲樂工作者去探索、去耕耘,不斷地去完善聲樂教學方法。這需要我們下一番苦功,學會耐心、學會發現、學會肯定,把一棵棵幼苗培育出鮮艷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15)
2.鄒海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324)
3.張前,王次沼.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98)
作者單位:河北省撫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