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崗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體育課堂教學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大綱、新教材的出臺大大拓寬了原本體育課的學習領域,本文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來談體育課程改革,將健康教育融入到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之中,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
關鍵詞:課程改革 學生 教師
長久以來,作為一線體育教師都能感覺到,學生對體育課越來越感到枯燥、乏味,并且開始不喜歡體育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學校體育也從競技體育中走了出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體育課也改為《體育與健康》課。課程改革的提出不僅為我們一線的體育教師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盡快使體育教師從應試教育的課堂角色定位、工作方式中轉換過來,適應課
程改革的需要,我們必須抓住課程改革的契機,在實踐中不斷探究,扎扎實實地把教育新理念落到實處。
一、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體魄”。課程改革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越來越低。如何將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之中,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這是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們新世紀體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二、從學生角度談課程改革
(一)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
興趣是激發和保持學生行為的內部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體育運動也不例外。因此在體育課程的設置上要遵循娛樂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則,根據學生各年齡段生長發育特點和認知感覺,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
1.用自己的言行去熏陶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
上課時,教師穿著整潔的運動服裝精神飽滿地站立于學生面前,口令清楚。示范正確、教態和藹。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完成動作吃力,及時給予指導、幫助。
2.用形象生動的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學中,力求講解通俗易懂,例如“前后滾翻”教學時,學生不容易掌握滾動的動作要領,可以拿幾個球、木塊等讓學生親自動手,看哪個滾動比較容易,為什么?學生一比較就明白了,原來球是圓形的容易滾動,木塊是方的不易滾動,人要想滾動就必須把身體團成球形,這樣才容易滾動,而學生通過觀察及自身實踐就能很快得出結果并掌握動作要領。
3.用清晰的線條,不同的器材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上體育課,如果長期使用沒有變化的場地器材學生就會產生厭煩心理,而影響積極性。器材的變化、鮮明的色彩、清晰的線條會使學生感到耳目一新,產生好奇心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如進行長跑教學時,若只讓學生沿著現有的地形跑學生很容易感到疲憊,失去興趣,針對這一現象在教學中改用在場地上畫圖形和擺放物品等,學生就有了新鮮感,從而產生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以往體育課只研究和強調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現今的課程改革明確要求:體育課應充分關心學生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根本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自我嘗試練習——自我發現問題——自我探究——自我評價和完善的學習過程。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全面發展放在首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條件下學會知識、掌握技能。
(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1.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改革中十分強調學生的身體活動時間,并專門用一定的課時數來保證學生的身體練習。使學生在不斷的身體活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運動意識和運動能力,從而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教師的作用僅僅是通過講解、示范、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多練,在學生的學習中給予引導、糾正錯誤動作,以及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讓學生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實踐證明: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圍繞“學”而教,充分發揮、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2.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生學到了運動技能,目的是為了以后的應用,從而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因此,在體育課上要重視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能力。特別是我們職高體育,在教材中增加了遠足、攀巖、女子防身術、運動與醫務監督、創傷的處理與急救等實用性較強的內容,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
3.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來源于何處?來源于對學習的興趣,知識的渴求,教學環境的寬松,師生間的平等,課堂教學活動的民主氣氛等,教師給學生思考、想象,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機會。只有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新的教學形勢,有益于學生全面的素質教育。
三、從教師角度談課程改革
1.教師的角色定位
古人云:師者傳導、授業、解惑也。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教學在大綱的規定下,體育課堂教學提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與道德意志教育”三項任務。為完成這三項任務,教師備教材、備器械、寫教案,吃力地去教,學生費勁地去學,心血與汗水付出很多,回報和收益卻很少。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被師生人人參與、平等對話、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所取代,體育教學將成為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個性的教學過程,使得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認知、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的角色轉變關鍵在于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
孔子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知困,然后能自強。課程改革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不能將自己禁錮在體育一門學科的壁壘之中,要更多地關心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需求。
3.因地制宜開特色課程
過去的體育課強調的是教師如何地教,忽視學生的學,教師過分重視通過示范和講解將運動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學生基本處于一種無需動腦筋的被動接受的狀態,只是進行機械模仿和練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課程改革后,對體育與健康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再像以前教學大綱那樣有統一規定,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是靈活多樣的,特別是加強了羽毛球、排球、游泳、沙灘排球、乒乓球等比較適合南方學校開展的運動的比例,取消了南方不能開展的“滑冰、滑雪”等內容,從而突出因地制宜的特點,突出自己的特色。
新課標瞄準的是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注重的是對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的培養,強調的是從培養終身體育的觀點出發,因此教師必須學會開設特色課程,這是學生的要求,也是教學的要求,更是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