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少梅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小學生良好行為規范培養的最佳時期,也是小學生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課外閱讀能為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對他們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大有裨益。因此,課外閱讀應從小學低年級抓起。那么,如何指導低年級學生的課外閱讀呢?
一、激發閱讀興趣,促成閱讀行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必須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增強閱讀的愉悅感。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讀,有滋有味地讀,從中學到知識。相反,如果學生無閱讀興趣,不認真閱讀,再好的佳作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學習知識。
1.利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小學生。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令人感動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學生情感交錯、期待結局大白之際,教師適時收聲:“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請自讀原文。”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如《一千零一夜》《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等。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
2.教師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方法主要有“讀”,包括粗讀、精讀、朗讀、默讀,要教會學生對不同的閱讀客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閱讀;“查”,教會學生遇到問題時利用工具書自己解決問題;“劃”,可以在書上勾劃自己喜歡的詞句,劃下不能解決的問題等;“想”,思考故事蘊含的道理,自己受到的啟發;“記”,記誦優美的詞句、詩句、成語,不斷豐富自己的積累。
三、廣開書源,讓學生有書可讀
教師參考各類小學生推薦書目,推薦的讀物要注意有趣和廣泛,我們只有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才能通過博覽群書而厚積薄發。
1.選擇課外讀物必須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適合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讓學生可以“讀自己喜歡的書”。
2.選擇有一定知識性的讀物。因為小學生光靠教師傳授的知識,是遠遠滿足不了當今社會對孩子的要求的。所以必須向他們推薦有一定知識性的書籍,如《十萬個為什么》《藍貓淘氣三千問》等包容各方面知識的注音讀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父母及老師無法給予的知識,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結合語文學科教學,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或作家風格向學生推薦與課文有聯系的作品,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S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節動人、感人肺腑的課文,還有不少激勵學生愛觀察、愛思考、能創造的課文,每教完一篇課文,我就推薦給學生與內容相關的文章。如教《魯班造傘》一課,我就推薦《愛動腦筋的帕斯卡》和《魯班的故事》,讓學生懂得從小要養成善于觀察,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五、做好對學生家長的指導工作,營造書香家園
指導家長幫助孩子買書、藏書、讀書并在家中形成相應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動機。建議家長幫助
孩子找到合適的書籍,切忌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允許孩子有自由選擇讀物的權利,不束縛他們手腳,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只是讓孩子按自己的口味“自由閱讀”,教師、家長對他們讀了哪些書、怎么讀、有什么收獲等不聞不問,那么,“卡通漫畫系列”等追求驚險刺激的快餐式讀物就會成為孩子課外閱讀的“主食”,課外閱讀也就成了“休閑消遣娛樂型閱讀”。
六、鼓勵閱讀典型,養成閱讀習慣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就容易放任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給學生樹立閱讀榜樣。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進步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后,會對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學生開展廣泛的閱讀,語文素養就會從整體上得到提高。因此,我們要在課外閱讀的生活領域里,帶領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總之,只有科學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他們慢慢地積累豐富的語言和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廣西陸川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