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畢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意境,創設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如何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摘到知識的果實的同時并讓地理課堂燎燃“知識”的火花,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動機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擺脫膽怯的心理,積極參與到教師教學中來呢?我采取了以下嘗試:
第一,注重教學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由于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認知上的距離感,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情緒狀態尤為重要,稍有懈怠,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氣氛低沉狀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調整自己的教學情緒——尤其是上午最后一節課和下午第一節課前,讓自己盡可能在精神飽滿、情緒振奮的狀態下進行教學活動。只有當教師自己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再適時地拋給學生一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學生才會處在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下從事學習活動,并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激起他們參與的動機。所以,愉悅、興奮的情緒不僅對學生的活動有促進作用,對老師的教學活動,也有相應的促進效能。
第二,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由于高中人文地理知識本身具有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往往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距離感。教師可以把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教學中來,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讓講課的內容不至于空洞抽象,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做一些專題研究,收集相關的資料,以豐富課堂內容。特別是聯系鄉土文化地理內容時,學生倍感親切,興趣很濃。如對黃陂民俗文化的研究、黃陂木蘭八景區旅游資源的調查、黃陂城市布局結構的評價等等,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起收集相關資料,共同完成一些專題調查論文。這樣做既豐富教師講課的素材,又增進了同學對家鄉的了解,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在以后的教學中可把自己及學生研究、調查的案例引入課堂,將大大增強課堂的活力。
第三,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地理課不應該只用講述法、談話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講讀議練教學法”、“發現教學法”等。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地理。
研究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把課堂上“活”,但這樣一來就會給課堂教學帶來難度,有時一些教師不知如何應付課堂上“收不回來”的局面,造成課堂“失控”,影響教學效果。而有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又“收”得過了頭,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情緒低沉,同樣也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以學定法”,靈活恰當地根據學生反應與參與的狀況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爭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
第四,注重作業的創新
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許多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課前設計、雙邊活動、啟發提問、導語結語等環節創新,而忽視了作業這一重要環節。
我的實踐證明,在同一個年級的不同班級或同一班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作業布置方法。比如,對于成績較好的班級或學生我布置的作業多為主觀性、開放性習題,而成績較差的大多以客觀性習題為主,這樣做收到的教學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抄襲現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不斷深化。教育正走向終身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討和實踐。在新課程的不斷創造革新過程中,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參與下,地理課堂會被知識的火花燎燃!
作者單位:黃陂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