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課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提高語文素養的主渠道,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背景下,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模式,如何讓學生真正地學有所得,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探索的核心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課前教者的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首先按新課程標準備好教材。作為新一輪教材的實踐者,要從整體上了解新教材的編寫概念,了解教科書體系結構及特點,對選(必)修每一個專題和模塊的能力點要了然于胸,要充分地熟悉文章,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其次,要按新課程標準,備好目標。另外,按新課程標準備好學生,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強,同時他們又充滿生機,表現欲強,作為教者,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甚至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堂課都能體現新課程理念。
二、課上師生的交互活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斯騰豪斯說過:“真正的課程在哪里?真正的課程發生在課堂,發生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活動。
1.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老師能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就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處于高度的自覺狀態,興奮而高效地學習。筆者前些年在南通中學聽唐江澎老師講授《不自由,毋寧死》,該課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四專題“走進語言現場”的一篇課文,唐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讓學生登臺演講,在過程中相機點撥演講方法,學生仿佛置身于當年議會大廳的“演講”之中,真正把亨利這篇演講辭的全部魅力,把它作為傳世名篇所體現出的高超的演說藝術,把它的說服力、感染力品味了出來,讓學生興趣盎然,讓課堂充滿生機。
2.構建互動的課堂模式
教學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實踐活動,教師要為課堂創設一個多維交互的課堂模式,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請看黃厚江老師執教的《諫太宗十思疏》教學片段:
……
師:好,同學們回味一下錄音的誦讀和我的誦讀,然后作個比較和評價,說說你認為誰讀得更好。哪位同學說說呢?
生:我更喜歡老師你讀的,因為我感覺這是魏徵對太宗說的,你的誦讀體現了他對太宗所作所為的著急以及他激動的心情。
師:激動的心情,很著急,愿望很迫切?
生:對。
師:謝謝。其他同學呢,有沒有不同意見的?
生:我認為黃老師你讀得比較好,因為你抑揚頓挫比較明顯,而課文錄音,感覺讀起來好象比較溫柔。(學生笑)
師:我比較強悍?(學生笑)我覺得從整體看,各有長短。我還想聽聽認為我讀得不好的同學的意見。
生:我認為你讀得不很連貫。
師:哦,不是很流暢。(轉向另一學生)你好象也沒有投我的票(學生笑),說說你的感受。
……
生:我認為,你在讀書的時候,心情浮躁,吐字不夠清楚。
師:哦,好。看來同學們批評的水平很高。——哦,還有同學要發言,這位同學來講一講。
生:我覺得你讀得太抑揚頓挫了。
師:太抑揚頓挫了?
生:我覺得你還是溫柔一點比較好。如果他怕掉腦袋的話,他應該溫柔一點吧。
師:我想,這位同學的意思是,我應該讀得內斂一點,我把作者的感情讀得太外現了。——這個跟我這個人的氣質有關。不過,這篇課文,應該是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呢?(板書:基調)或者說如果魏徵上書要當朝讀這篇奏議,他誦讀時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
生:應該很著急,希望能說服唐太宗。
師:對,這是他的想法和目的。其實我和錄音的誦讀,對文章感情基調的把握還是比較一致的。有些同學也已經體會出來了。(轉向一位同學)你體會出這篇文章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亢奮。
師:亢奮?
生:我覺得應該是有一種“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感覺。
師:強烈的責任感?很好,請坐。我們是否可以說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誠懇”(板書:忠誠、懇切)?要做一個諍臣,首先要有滿腔的忠誠,對國君的,對國家的;同時,他又顯得特別懇切。平心而論,我覺得我和錄音都體現了這個感情基調。
這個教學片段,讓我感受到教師在課堂上的穿針引線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充分的凸現。黃老師由讀中發問,從朗讀語氣一直引導到文章的感情基調,可謂是風行水上,不著痕跡,而學生恰恰在黃老師的“隨心所欲”引導之下積極參與,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張揚。
3.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
一方面,科研人員對學生的生理試驗表明,每一堂課學生的大腦興奮點呈曲線變化:課始15分鐘內維持興奮狀態;15-25分鐘的時間里,大腦處于疲勞波谷,注意力下降;25-40分鐘的時間里,再度興奮;40-45分鐘的時間里,再度疲勞,注意力下降。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學生的興奮區間,施行有效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語文素養的培養必須借助聽、說、讀、寫等多種手段來訓練,單一授課方式不但不能遏制學生心理的疲勞,而且會造成學生能力的缺陷。在杜郎口中學,史金鳳老師講授說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學生自己設計的版面,聽到了學生自創的歌曲,欣賞到了學生的古詩吟讀,也領略到了學生對未來的暢想。試想,一個學生置身于如此豐富多彩的課堂之中,想疲勞也沒有辦法,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課后的及時反思是有效教學的支柱
反思教學,是指教師自覺地將自己的課堂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總結。缺少反思課堂教學,是一種殘缺的課堂教學。只有反思,才能使教學設計更合理,才能使教學環節更完善。通過反思,才能發現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問題,從而積累實踐經驗,促進自身的成長。
在新的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展開之際,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務必要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杜絕課堂上的高耗低效現象,讓語文的課堂充滿春色。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大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