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 鄭德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中國傳統的教育價值觀以獲取功名為目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些傳統的教育觀念都對新課程改革形成巨大的社會阻力。許多實驗區大膽地取消了“高考成績的公布”“日常考試的排名”,控制了日常考試的次數,對此,家長、學生疑惑,老師困惑:我們的孩子到底處于怎樣的一個水平?如何科學地評價學生,成為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必須打破陳舊的傳統評價模式,改變那種“穿新鞋,走老路”的評價方法。
一、評價指標多元化
新課改強調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即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甄別與選拔,最重要的是促使學生更加全面、有個性地發展。由此,新課程改革應從過分關注學業成績逐步轉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分數并不能代表一個人全面的發展,除了學業分數,還要關注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非學業發展目標,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與應用能力、合作與分享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老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二、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評價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于學生學習的評價,應該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實際評價時,要采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并側重定性評價;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等等。
對學生評價中,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標”方式進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則應該采用描述性評價、實作評價、檔案評價、課堂激勵評價等多種方式,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具體可以采用書面測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教學觀察、課后對學生進行訪談、建立學生成長紀錄——即學生檔案袋等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進步的地方,掌握學生學習的發展空間,便于支持學生發展。此外除了紙筆測試,還包括課堂行為記錄、項目調查、書面報告、作業、面試等開放性方法。以動態的評價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視“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為同等重要,最后采用以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評價結果。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新課改的理念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對學生的評價除了包括他人評價,還應包括自我評價,即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被評價者可以參與評價體系或指標的建立,還可以就評價者對自己做出的評價結果發表不同的意見,進行申訴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要求評價主體是多元的,是由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等方面組成的評價整體,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組成的單一的評價結構。評價提倡的是多元化主體,在這個多元評價中,要求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生與教師互動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及家長對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等等。提倡把學習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起來,把學校評價、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結合起來。
在這諸多的評價中,最重要的評價活動是學生的自評。在新課程所需要的教學評價中,學生應該是主動的自我評價者——通過主動參與、主動評價來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進程有一個新的定位,隨時對照學習目標,發現和認識自己的進步以及不足,評價要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和促進自我發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徑。
評價體系能否更全面的診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否更充分的激勵學生的發展,關系到課改的成敗。新課程下,教學方式正從被動“填鴨式”向主動“探究式”轉變,那么我們的評價方式也應由傳統的“考試排名”向主動式“綜合評價”轉變,全面地推進新課程改革。
作者單位:山東省諸城一中高一政治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