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摘 要:在當今社會形勢下,我們的教育迫切需要德育,尤其是在語文教學園地里,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良好的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語文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德育 德育素材 教育契機 語文活動
一、語文教學中大力進行德育的意義
當前,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人的思想越來越活躍;加上就業、升學的壓力,越來越多的誘惑一時讓許多人迷失方向,充滿疑惑。德育一度被忽視,對升學率偏愛,過分強調智育,而忽略了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使許多學生學習不刻苦,愛國意識、服務集體的意識、參與公益事業的意識薄弱;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也出現了偏差。因此,德育作為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基本素質,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德育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真正地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之上,關注學生健康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的培養,培養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廣泛興趣和積極的態度,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方法
(一)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滲透德育
1.挖掘語文教材中豐富的德育素材引導學生
語文課本選入的文章一般均為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都反映了作者進步的立場觀點,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我們在講解這些課文時,不僅僅教給孩子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影響學生們對世界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學生在接觸教材的同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針對學生實際,因人而異,準確實施德育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收到良好效益,我教初一語文兼任班主任時,班中有一個從農村轉來的成績很好的學生,可來到班里后她卻不如以前那么出色了。她很自卑,感到自己不如城里孩子聰明。此時,我正準備講王安石的《傷仲永》。我猛然想到:可借用文中的方仲永的故事來教育學生。于是,我在這節課上,以“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為題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她重點發言。她說:“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才,愚笨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功,‘成功=勤奮+汗水,我相信我能行。”大家對她報以熱烈的掌聲。以后,她對學習充滿自信,成績直線上升,并順利地升上重點高中。
3.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契機落實德育首席地位
在課堂出現某些特殊情況時,我也總是注意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抓住契機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同時對學生也進行了德育教育。
(二)以語文實踐活動作第二課堂滲透德育
1.多開展豐富的口語活動,進行品德教育
口語活動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好口語交際的內容,讓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日常行為進行評價,從而使學生理解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懂得尊老愛幼、禮貌待人、文明交往,做到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并客觀地認識自己,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2.寫作活動中滲透德育
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做人”與“作文”應有機結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針對學生的情況,設計好作文和練筆的內容,發現所寫的內容積極、健康,反映個人的追求和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的好文章及時推薦朗讀,如果看到了學生自卑的心理,就應加以疏導,確立他的正確人生觀。如果在某些學生的練筆中反映了迷惘、消極、思想方法不當、走了極端的情況,教師應個別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3.上好影視欣賞課,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影視片作為大眾化的影視藝術,它以其直觀性和反映生活的廣泛性吸引著廣大青少年朋友。因此,語文教師應多開展一些影視欣賞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以愛國、親情、友情等為主題的電影,然后引導學生寫觀后感。采取評比找差距的后續活動,讓學生逐漸認同強化各種美德,學習先進人物,讓學生在感受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內化為自身美德。
總之,在語文教學領域內,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長期的、連續的德育是每位教師不可推卸的神圣職責。我們要履行好這一職責,在語文教學的夜空中,讓德育熠熠閃光。
參考文獻:
1.王景華,張偉忠主編.新課程備課手冊.語文出版社
2.趙福祺著.語文教學實施指南(初中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3.顧明遠著.我的教育探索(基礎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禹城市齊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