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以明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大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應當把形與神、正與反、遠與近、言與行、知與行統一起來,將更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學;兩點論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196—02
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全面施教與因材施教等關系均是每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的基本關系。作為德育課來說,其教學還具有其特殊性即始終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而體現出的特有的“兩點論”。在教學中,處理好這些特殊性,運用好這些方法,將明顯有助于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并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一、形與神的統一
形與神的統一是把靈活多樣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同緊緊抓住具體內容表達的主題、中心相結合,忽略教學內容的提綱結構,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教學過程看似形散而神聚。
德育課的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提綱結構,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掌握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逐步達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目的。但在教學中都按照提綱結構為線索進行講授,講授的重心會過多的糾纏于系統的知識與枯燥的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時未必能順利達到。
為提高效率和突出重點,有必要舍棄一些內容,在講授上把許多具體內容拋開,不管它的提綱、結構,只要緊緊抓住它的核心、靈魂進行教學,采用主題講座,專題討論、辯論,或進行對話,談話,競賽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把主題清楚地引申出來,把中心思想貫徹下去,在與學生討論、對話的輕松氛圍中慢慢達到轉變學生思想的目的。
比如:在講授職業道德規范時,諸如“積極進取勇于競爭”,“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等等規范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等內容,完全可以只是描述一下甚至忽略,而采用討論的方式解決這些規范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等內容,讓學生討論“競爭中是否需要協作”這個主題,從實踐的結果來看,使用這種方式是成功的。學生討論時從學習談到課外活動,從學校談到社會,從國內競爭談到國際競爭等等。其實職業道德規范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通過專題辯論、討論,開展活動、競賽,避免了上課形式的單一性,也能讓學生充分帶入到教學中來,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正與反的統一
正與反的統一是把正面的榜樣人物宣傳同反面的人物批判相結合,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
在教學中要常以正確的理論和思想、正面的人物和事例去教育學生,宣傳他們的好思想、好行為和好風格,對學生的思想和言行上的錯誤,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努力把他們的思想引向正確的軌道。正面教育既是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所決定的,也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畢竟大學生中積極向上者多,他們可塑性強,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多屬認識問題,往往是由于分辨能力不強或是自控力不強造成的,這些都需要加強正面教育。在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前提下,為了使大學生經風雨見世面,提高其分析鑒別能力,可以有選擇的讓學生了解一些丑惡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東西,用反面典型、反面教材教育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增強學生抵制社會消極影響的能力。
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教育,如果能抓住具體個別的、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例宣傳做教育,效果更好,因為這些事就發生在他們身邊,生動、具體,學生學來容易,而普遍意義地說服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是隔靴抓癢,學生聽了也沒勁。只有抓住典型,抓住兩端,對這些人思想言行進行深入剖析,才能以此激勵、鼓舞和鞭策中間大部分。
比如:講授“集體主義”時,可收集下列素材:平時班級里默默無聞奉獻著的學生及其表現,夸夸其談,只說不干或干的少的學生的表現。只要我們在上課前一、兩個星期稍加留意、打聽,通過與學生先進行小范圍的交流,這樣的素材是有很多可以收集的。手中有典型材料,講解集體主義的內容與要求就切實、生動得多了,學生也容易受到啟發或震動。
三、遠與近的統一
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把離我們較遠發生的社會事實同學生身邊的具體事例相結合,分析社會大氣候和學校小氣候之間的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多半是直接和間接地受社會變化的影響和制約的,社會思潮變化了,則學生的思想就會產生較大波動,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更易受社會思潮的變化。我們要善于把社會思潮的變化與大學生思想的變化聯系起來,找準時機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及時引導、教育大學生。比如:講解職業道德的規范“廉潔奉公遵紀守法”時,可聯系這樣的事實,即辦事行賄送禮的社會不正之風早已為校園內許多學生效仿的事實,此時應立足不正之風存在的原因出發,從國家的廉政建設和個人的做人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和成人的教育。二是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必須以近為主、以遠為輔。教育的內容應近一點,實一點,小一點。在很多情況下,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好高騖遠,隨大流,走過場的假、大、空、虛的口號式的灌輸時常有之。德育應立足現實,以小見大,教育內容盡量摸得著,看得見,切實可行,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執行。比如:在比較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哪個好時,由于學生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淺,幾乎也沒什么感受少,即使是老師絕大部分也沒有到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歷,此時與其竭力在理論上對學生解說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如何優越,倒不如實實在在的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四、言與行的統一
言與行的統一是指教師把自己所說的話、宣傳教育的內容同自己的行動相結合,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教師的政治立場、思想觀點、道德品質、工作態度、治學精神、對學生的尊重以及個人儀表舉止、情趣愛好等都是教師風范的表現,這些不只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它更是一種社會職業行為。所以教師應持之以恒,恪守教師職業道德。政治教師尤為典型,因為傳德者的“德”首先應是高尚的品行,只有這樣的品行才能讓大學生心服口服,以師為榜樣。政治教師應以自己良好的師德風范,在自己的動靜語默之間,言傳身教,保持言行一致,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高尚人格的潛移默化。
這種言行的陶冶是必須是長期的,給學生作榜樣,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行為表現,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所以要求教師必須長期堅持,這對教師的要求就非常高。同時這種陶冶是無聲的,不是告訴學生是做給學生他們看的,但無聲勝有聲,這遠比教學中的說服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也會慢慢地模仿,當然我們也不是刻意做給大學生看,其實,不論是不是教師,從做人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只不過當我們做了教師后,更是有意識地時刻保持教師職業的良好形象,并積極地影響大學生的言行。
比如:當我們跨進教室時,常會發現有些班級的講臺邊,廢紙簍四周有許多廢紙等,這時我們不用訓學生,既然我們在德育教學時經常要求學生講衛生,愛護美好的校園環境,那么我們老師就應該首先做到,所以這時我們可以不聲不響親自撿起廢紙等垃圾,把講臺和廢紙四周打掃干凈,就好像我們在家里打掃衛生一樣。也許這一次有些學生無動于衷,時間長了,總會改變對教師看法,總會改變自己不講衛生的壞習慣,乃到其它言行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老師,無論他們是不是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在班級里,在校園里,隨時把碰到的垃圾撿起再放到垃圾箱里,這對大學生來說,就是最生動、最樸實的教育素材。
五、知與行的統一
知與行的統一是指把學生道德規范的認識過程和行為習慣相結合,把思想工作做到學生心里去,在學生心里剖析道德行為成因。
德育工作的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效果卻是遲緩的、反復的。所以經常出現下列現象也不足為奇,即為什么學生掌握一個公式、一項技能容易,對于一個道德規范卻遲遲未能實踐于行動,或是屢教屢犯。但我們仍要剖析其成因。原因就在于德育的內容往往要經過知、情、意、信幾個階段的心理活動過程,才能內化于學生心中,最后表現為道德行為。而每個學生從認識道德規范到形成信念的過程都是不一樣的,從而行為的表現也就或早或遲了。行為偏差的原因就出現在知、情、意、信四個環節,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過程不連貫,從而產生行為偏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常采用的方法,這可以解決知與情的問題,可以解決大部分學生的思想問題。意與信的過程也很重要,這也常是導致許多學生行為出現偏差,必須采用外部激勵、自我激勵,強化訓練的方法解決。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工作都應該做到讓學生在情愿的狀態下接受教育,讓學生知理、動情、讓學生心服、心動,只有這樣,學生在思想上才會產生內驅力,內驅力越大,意志越堅強,信念更不易動搖,只有這樣,學生的行為才會發生偏差。
比如:遲到早退的現象,上課遲到早退者極少,但自習課(包括早晚自習)遲到早退者甚多。能否在自習時間嚴格遵守紀律,的確能看出一個學生素質的高低。有人遲到是因為睡覺忘了時間等引起(信念的因素);有人遲到是因為留戀游戲機等難以控制自己引起(意志的因素),有人遲到他認為自習課沒什么大不了的,遲到早退算得了什么等等,所以才引發了遲到這個行為(情感的因素)。所以,從學生心里出發具體原因具體分析,對癥下藥,是一定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不道德的問題。
總之,以上五個方面在德育課教學中是緊密聯系,相互滲透的。單純地依靠一種方法,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考慮到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特點,教學時要多方位思考,統籌安排,綜合使用。比如教學中以“形與神的統一”為重點關系和主要教學方法,穿插處理其它關系和使用其它幾種方法,一方面教育方法的內容豐富了,另一方面,教育活動也必將更有效益。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