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璐
摘要:伴隨改革開放的迅猛發展,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在全國各高校著力構建大德育體系之日,恰逢全民上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之時。文章在分析當下大學生群體的時代變化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的基礎上,強調將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創新的指導思想統領高校德育工作,建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大學生道德觀。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大學生;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3—0206—02
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國一直被放在整個國民教育的首位,縱觀中國學生的受教育歷程,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中學的《思想政治》,以及大學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無一不在全國上下各級學校開設。思政課一直做為各所學校的基礎課程是我們應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學生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這門必修課的?某些學校對思政課又是怎樣定位和安排的?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理當成為解決當前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重要理論武器。今天,我們聚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為科學發展觀所統領,總的來說,這種“統領”,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大學生道德觀。
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校德育工作,首先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群體的時代變化
伴隨著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社會進入到整體轉型期,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概括地說,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存在著以下新情況:
1.當代大學生普遍信仰迷茫,但政治素質良好。在2005年北京大學進行的有關“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新動向”的調研中顯示:對于入黨,30.5%的調查者源于“信仰”,而47.7%的人在乎“前途”。可見,這種入黨動機的“信仰”與“前途”的截然二分是物質化時代對于信仰的消解和信仰本身的維持之間的張力的體現。[1]令人樂觀的是,2008年南開大學學工部對“90后”進行的封閉測試中,高達99%的人認為自己具有愛國熱情,95.96%的人自信具有社會責任感。汶川地震發生后,90.51%的學生通過電視或報紙等途徑,時刻關注地震的消息,89.7%的學生對北京奧運會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2]可見,當代大學生在各種原因作用下,人生觀帶有實用傾向。而一旦碰到影響力較大的事件,仍能表現出較高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2.當代大學生個性突出,“校園亞文化”受到抬舉。所謂“校園亞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內為整個大學生群體所共享的一套價值觀念,是校園的微觀文化;其與主流文化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邏輯,體現為校園亞文化對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認的雙重特質;其同時由于與主流文化的互動和社會的變遷的影響而呈現出動態穩定的狀態。[3]今年高校開始進入“90后”時代,他們往往沉溺于個性世界,對長輩的思想漠視甚至排斥。據2005年重慶師大調研中心做的一項調查顯示:28.4%的大學生認為“實現個人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個人能力,16.4%認為主要因素是社會關系,3.9%的被調查者認為運氣是主要因素。[4]這說明有部分的大學生存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
3.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方式日趨多樣化。一方面,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教育渠道;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的網絡價值利用率實則不高。調查表明,大學生群體中,有62%的學生在網絡里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5]再加網絡信息污染的嚴重化,國內外一些錯誤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機侵蝕學生的思想。因此,這些新變化都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充分運用各種新的傳媒,同時應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蝕。
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道德教育的指導,要積極探求德育工作的困境所在
分析看出,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喜憂參半,我們要做的是以“喜”激勵“憂”,進而轉劣為優。當下我們尋求的途徑鎖在了“科學發展觀”,這就要求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求德育工作的困境所在:
1.從學生自身分析。時代在造就人的同時也將它的變化賦予人類。當前社會廣闊的舞臺帶給大學生越來越多的發展良機,同時,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網絡時代的雙面性、全球化帶來的東西方文化交織也使大學生的道德評價標準日益多樣化。追求功利、漠視信仰已經成為司空見慣而非嗤之以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材更多的在占位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一般很少自覺主動地參與道德實踐,存在的德育活動,大都是在學校、老師和社會的“要求”下被動為之,學生實踐往往受某種“利益”驅使,或是為了評獎或拿學分,或是為了其他私利。
2.從學校教育機制分析:現階段高校的德育工作針對性、實效性還不強。在教育內容上,過分強調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的實現,學生日漸感到教育內容的“大”而“空”;在教學形式上,多運用直接灌輸法,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課堂上死氣沉沉,少數教師教學照本宣科,以致學生興趣低迷,逆反心增強。教育資源上,在我國高等教育普遍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度的大形式下,學生的連年擴招伴隨著教師的日益緊缺。于是“雙肩挑”在高校愈加普遍,思政輔導員除了負責學生的情操培養外,仍需處理大量繁瑣的事務,倘若此類教師的個人素質和知識能力仍待提高,對德育工作的影響會更加不利。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1.堅持“以學生為本”,創新高校德育理念,健全德育體系。當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德育品質的提高,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培養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學生,引導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己成長。以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德育的內容應時刻貫穿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旨要義,注意先進性與普遍性、全面性與層次性的并存。在培養高層次道德素養的基礎上,關注學生生活、交往等泛眾化問題,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制意識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健全德育體系,將學校、家庭、政府及所屬社區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使大學生在向善的道德環境下培養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同時,應積極構建“以德治教”的工作機制,以德育來引領教育,使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高校干部要以“德”行政有“官德”;高校教師要以“德”育人有師德。[6]如此的德育機制將有助于把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心信念和道德情操。
2.積極探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徑。第一,要發揮課堂教學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首先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思政課真正提起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的生活,用更加生動的形式取代簡單的說教。應注重對學生方法論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理論傳播。另外,要將思政課滲透進每門專業課中,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道德熏陶。第二,應充分發揮非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利用好校園文化這一隱性課程,通過軍訓、宿舍交流、集體活動、德育網站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校園文化的合理利用方面,學校也可以改革思政課的測評方式,將校園文化效果納入測評體系中,將“軟標準”和“硬標準”統一起來,構建公平合理的道德競爭機制。
3.注重人文關懷,建立健全咨詢服務體系。第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詢系統。伴隨生活學習節奏的迅速加快,大學生面臨著理想混沌、學業枯燥、就業壓力、戀愛失敗、經濟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可能誘發心理失衡甚至疾病。因此,學校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系統。在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心理健康講座的同時,重視并優化學校的心理咨詢服務,專設心理咨詢網站,方便不愿面對面交流的學生獲得同效幫助,以此構建良好的心理咨詢平臺。第二,建立健全法律咨詢體系。古今中外,大學生普法意識弱化的危機一直存在并發揮其威脅力。在1995年3月日本“奧姆真理教”東京地鐵施放毒氣的案件中,該教的許多骨干都是畢業于名牌大學的高材生。2004年2月,一起“馬加爵案”更加引發了中國社會對于“天之驕子”思想素質的疑惑。因此,引導學生自覺知法、守法、用法,是學校開展人文關懷必不可少的措施。對此,可在健全法律援助體系的基礎上將之與心理援助相結合,從根本上遏制大學生“知法犯法”現象的發生。第三,建立健全寢室管理機制。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寢室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寢室管理方面,應以學生自我管理為基礎,通過自查、互查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競爭意識;通過形式多樣的宿舍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和自覺意識。同時,高校宿管中心肩負重要職責。應以為學生服務為己任,提高宿管服務者的文化素質。不僅安排負責衛生、安全的宿管人員,也應將心理輔導、生活交流等引入寢室,真正做到自內而外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3]張帆,沈旭.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新動向──后現代語境下的大學校園亞文化[J].中國青年研究,2006,(3):48,45-46.
[2]平揚.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良好[EB/OL].http://www.chinaumu.org/content/2008-12/01/content_2452758.htm.
[4]楊江水,稅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87.
[5]吳東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分析報告[EB/OL].http://chunchao.hebeu.edu.cn/wangluo/wangluodiaocha2.htm.
[6]吳潛濤.倫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00.
(責任編輯/彭巍)